香港商報
-- 天氣
【長在隨筆】大別山裏作家村

【長在隨筆】大別山裏作家村

責任編輯:鍾鴻冰 2025-02-05 10:45:35 來源:香港商報網

    早就聽朋友說,霍山縣大別山山窩裏有個作家村,值得一觀。今天,長途跋涉,我來也。

    從合肥出發,到霍山下高速,盤山越嶺,七拐八繞,到了村口,已是晚上七點多鐘。山裏天黑得早,只見夜色籠罩四野,村裏雞犬不聞,燈光星星點點,一輪新月高掛半空,給人一種月朦朧鳥朦朧的美感。

    雖是初來乍到,卻並不感到陌生。進了村子,燈光下看到一座座高大的廠房,好像似曾相識一般。我猛然想起著名作家白落梅的一句話:世間所有遇見,都是久別重逢。

2.jpg

作家群像

    說是久別重逢,並非我故弄玄虛。這裏的房屋格局,我太熟悉了。說是村,其實就是一個工廠。我們今天下榻之處,就是一個老式生產車間。

    前來迎接的鄉黨委書記告訴我,別看現在冷冷清清,40年前,這裏是一個5000號人的大工廠,有「小上海」、「小南京」之稱呢!我問她當時叫什麼廠,她說叫淮海機械廠。

    我頓時醒悟,原來這就是赫赫有名的淮海廠!

    上世紀60年代,為了應對國際局勢變化,備戰備荒,準備打仗,中央決定,將一部分軍工企業,從一線城市搬遷到三線山區。當時上海、南京的幾個大型軍工廠,整體搬遷到大別山區和皖南山區。這些內遷的兵工廠,稱為「三線廠」,由省國防工辦管理。當時的國防工辦,由省軍區領導。省軍區副司令劉奎(就是那個「打不死的劉奎」),分管國防工辦。

    上世紀70年代,我在省軍區司令部當參謀,劉奎副司令是我的老首長。我曾有幸跟隨劉副司令到舒城、金寨、岳西三線廠檢查工作。淮海廠我沒來過,但是兵工廠的內部布局都差不多,所以我第一次來就有似曾相識的感覺。

    我沒來過淮海廠,但對淮海廠的情況知道一些。淮海廠的主打產品是高射機槍,在30多年裏,共產出5000多挺。這些機槍一部分援助了越南,在抗美援越戰爭中大顯身手;一部分裝備了民兵,組建了民兵高機分隊。

    改革開放以後,三線廠舉步維艱。為了找活路,推行軍轉民方略,淮海廠不再生產高射機槍了,開始研製微型汽車。80年代,自己研製、全部國產的小飛虎汽車上市,領先全國,曾名噪一時。

    為了適應市場需要,淮海廠搬遷到了合肥。說來也巧,十幾年後,我調到合肥警備區工作,警備區靶場的隔壁,就是飛虎汽車製造廠,我們成了鄰居。這也算是我與淮海廠的緣份吧。

    淮海機械廠搬走了,悄悄地走,正如它悄悄地來,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把一大片廠房,還有鄉親們對淮海廠的戀戀不捨,留在深山老林裏。這裏再也聽不到機器轟鳴,聽不到軍號嘹亮,熱火朝天的「小南京」變得死一般沉寂。

    就這樣死一般的沉寂許多年。這期間,也有一些領導和老闆前來考察,想把這塊資產盤活,但總是興興致勃勃地來,垂頭喪氣地走。眼見這一大片廠房由雄偉而枯萎,由健壯而腐朽。

    忽一日,又有幾位領導驅車來到這裏,打頭的是省作協主席許輝。這是幾位文人。文人看問題有着獨特的視角。淮海廠所在的東西溪鄉山清水秀,交通不便,遠離城市喧囂。商人看來,這就是塊死地,而在文人眼裏,這就是作家的風水寶地。

    於是,經過緊鑼密鼓的策劃,一個化腐朽為神奇的計劃出籠了。他們要在淮海廠的舊廠區,打造一個作家村,為安徽乃至全國的文學作家,提供一個體驗生活,創作作品的平台,讓這片廢舊廠房起死回生,讓文學家走進自然,走進生活,打一場文學扶貧的漂亮仗。

3.jpg

作家村

    在地方黨委政府支持下,不到一年時間,作家村建成了。淮海廠區有一條小溪潺潺流過,狀似月亮,作家村就以「月亮灣」命名。月亮灣作家村開村儀式,全國各地的作家紛至遝來,「一輪皎潔的月亮升起來了」(王蒙語),月光滋潤着這塊貧瘠的土地,煥發出勃勃生機。

    開村這天,王蒙來了;開村不久,鐵凝來了。追循着大咖們的腳步,今天,我也來了。

    村頭路邊上,有一棟兩層小樓,看上去不起眼。當年這是廠行政辦公樓,一道道行政命令從這裏發出。如今,改造成了駐村作家工作室。我走近第一單元門口,只見門楣上掛有牌子,上書「閆紅、姚雲工作室」。樓上樓下,一個小院子,清純,典雅,溫馨。閆紅、姚雲是安徽文學界赫赫有名的大作家,典型的美女+才女。她們家在省城,事業風生水起,還經常到村裏採風寫作,把一份份精神大餐奉獻給社會。姚雲自豪地說,我現在是月亮灣作家村的村民,村里人見了我都喊「姚老師」。

    徐貴祥的工作室要比閆紅、姚雲工作室氣派。他的工作室是一個單元套房,他的散文《走在鄉間路上》(原載《人民日報》)懸掛在二樓大堂。徐貴祥是著名的軍旅作家,現任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他的《歷史的天空》等著作早已膾炙人口。他是六安人,霍山也是他的故鄉,感情自不一般。我一字一句地拜讀他的大作,讀至「我用我的前半生擺脫鄉村,我用我的後半生返回鄉村」,不禁拍案叫絕。他說出了我們這一代人的心聲。「擺脫」不是放棄,而是去尋求改變之路;「返回」不是回頭,而是回歸自然和淳樸。

4.jpg

皖西作家群代表人物-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徐貴祥題詞

    當年的主車間,廠房高大寬暢,足有四層樓那麼高。因闊就簡,這裏辟成了圖書館,圖書館裏的圖書,主要來自作家捐贈,目前已有三萬餘冊。一個個風格各異的小書吧,幽靜、舒適、明亮。泡一杯當地產的霍山黃芽,抱一本自己喜歡的書,邀三五知己,或讀書,或閒聊,或發呆,呼吸新鮮空氣,聽着窗外水聲潺潺,鳥鳴啾啾,城裡人哪有這樣的福氣呢!

    作家村的田間地頭,街頭巷尾,有幾處文化廣場,石頭上,樹根上,牆壁上,鐫刻着著名作家的名言雋語。在中心廣場,我看到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女士的一段話:「藝術和寫作,可以盈滿我們的精神,放慢我們生命的腳步」。文學從神聖殿堂里走出來,作家從教室書齋里走出來,走向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文學才有生命力。

    沿着月亮小溪出村,有一條水泥路。我們沿着這條路上山,呼吸着新鮮空氣,感受着泥土芳香,觀賞滿山野花,茂林修竹,吮吸着大自然的營養。這條小道被命名為文學小道,村頭牆壁上寫有徐貴祥的題詞:文學小道,大路朝天。我們知道,沿着這條路走下去,文學的前途一片光明!

    果然,前面柳暗花明,山半坡上有一竹亭。我們沿着山間小道向竹亭走去,見路兩邊石頭上長着一叢叢的植物,原來這就是霍山石斛。石斛長在光溜溜的石頭上,吸吮着大自然的雨露精華。怪不得石斛這麼金貴。

    當我們即將離開作家村時,在村口又與鄉書記不期而遇。書記溫文爾雅,談吐不凡,喜愛文學。在繁忙的工作之餘,讀書寫作,時有作品問世,經過交談得知,我們還是《同步悅讀》的文友。握手告別時,她對我說,歡迎再來。我說本來就不想走,好想成為月亮灣的一個村民。她說那好啊,月亮灣的大門始終向你暢開着!(李長在)

頂圖:月亮灣作家村村口

責任編輯:鍾鴻冰 【長在隨筆】大別山裏作家村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