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責任編輯:徐樂釗 2025-02-03 16:22:48 來源:深圳特區報

2025年央視春晚上,16個人形機械人身穿大紅襖,轉着手絹,上演扭秧歌,給觀眾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些機械人頭部搭載了來自深圳企業速騰聚創自主研發的新一代多線激光雷達,在舞台上實現精準定位和順暢走位,出色完成表演。

近年來,深圳構建支持全面創新體制機制,持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打造一流創新生態體系,加快建設具有全球重要影響力的產業科技創新中心。2024年深圳榮獲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全社會研發投入創歷史新高,深圳—香港—廣州科技集群連續5年居全球第二,以科技創新引領新質生產力加快發展,向打造全球重要的創新策源地、孵化器闊步邁進。

企業創新驅動構建國際競爭力

央視春晚,不僅是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更凝結着中國科技的前沿技術。一項項令人印象深刻的「黑科技」,就有不少來自深圳的創新企業。

除了速騰聚創,今年,洲明科技、元象信息科技、中興通訊等深圳企業通過前沿技術為春晚增添了諸多亮點。

開場表演《如意舞步》中,「金蛇」通過AR技術在舞台上翩躚起舞,瞬間點燃春晚熱烈氛圍;現代芭蕾《伊人》中,舞者腳尖在地面屏幕劃出水紋的UE特效,展現伊人在水一方的詩意場景;薛之謙《方的言》中獨特的數字人,以細膩逼真的形象與真人默契互動;歌曲《登高》中站在舞台中央的AI醒獅,將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醒獅通過AI大展非遺魅力……

1588e8e96ae20c076ab232310a477797.jpeg

這些節目,洲明科技都參與其中。從裸眼3D、LED AI空間渲染視覺、空間計算,到虛擬現實、UE特效等,洲明科技運用一系列創新技術助力打造蛇年春晚的璀璨舞台,展現深圳科技企業的創新實力。參加多屆央視春晚的洲明科技,助力提高了每一屆春晚的科技量和「含深量」。

實際上,在我們生活和工作中,特別是手機、通信、智能硬件、機械人、無人機、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那些創新的、前沿的、具有革命性突破的技術和產品背後,總能找到深圳企業的身影,高科技產業已成為這座城市的深刻烙印。在這裏,新技術、新應用、新場景不斷湧現,大大小小的科技企業在各自領域不斷創新,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

華為、騰訊、比亞迪、大疆等企業茁壯成長,已經成為享譽國內外的行業龍頭;邁瑞、雲天勵飛、微芯生物等一大批創新活力十足、高成長性的明星企業,成為各自領域的「小巨人」。而更多如影石創新、越疆科技、欣旺達、拓竹科技、雲鯨智能這樣的「小而美」科技企業,憑藉強大的創新能力引領行業。

「深圳將持續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讓大企業『頂天立地』、創新企業『開天闢地』、中小企業『鋪天蓋地』。」市科創局局長張林表示,深圳將市科技研發資金的60%以上投向企業需求,推動企業建立研發準備金制度,發掘更多高成長性創新型企業,培育壯大科技領軍企業。

截至2024年底,深圳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已突破2.5萬家,國家級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累計95家,在全國城市中名列前茅,顯示出深圳作為「創新之都」的強大實力。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這一密度在全國城市中位居第一。

全力打造一流創新生態體系

「深圳醫學科學院從籌建以來,充分感受到了深圳的速度、力度和溫度。」中國科學院院士、深圳醫學科學院創始院長、深圳灣實驗室主任顏寧談及自己在深圳創業的感受說。

深圳年輕、充滿活力,在這裏一切皆有可能。

顏寧與深圳一拍即合,數學家埃菲·傑曼諾夫全職加盟南方科技大學,沈向洋、徐揚生、高文等院士不約而同相聚深圳的「老友記」傳為佳話,「我要去深圳」已成為全球科技圈的一種潮流,越來越多的頂尖人才慕名而來,追逐自己夢想與未來。

近年來,深圳正全力構建一流創新生態體系,實施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和創新政策,持續深化科技人才分類評價改革,完善人才創新發展環境,積極引進戰略科學家和頂尖科技人才。目前,全市高層次人才超2.6萬人,留學回國人員超22萬人,各類人才總量近700萬人,天下英才聚鵬城的良好發展態勢不斷增強。

在創新鏈中,科技金融相當於整個轉化鏈條的潤滑劑和連接器,科技金融如果不活躍,整個創新成果轉化的速度和效率都會大大降低。近年來,深圳在科技金融工作上重點發力,建立健全科技金融服務體系,為科技創新和產業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持。設立100億元的天使母基金、20億元科技創新種子基金,引導資本投早、投小、投長期、投硬科技,首批2支子基金落地。加快科技創新再貸款落地,實施「創新積分制」,認定45家科技支行。

此外,深圳高標準建設國家實驗室、全國重點實驗室、廣東省實驗室、深圳市重點實驗室等創新平台,全市各類創新載體總數超4000家。積極主動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大力實施國際科技合作項目,支持深圳創新主體以產學研為導向,與國外科研機構、大學、企業開展研發合作。(深圳特區報記者 聞坤 實習生 王亮)

責任編輯:徐樂釗 深圳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12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