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莉珊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
美國總統特朗普宣布對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商品加徵關稅,具體措施包括對來自墨西哥和加拿大的商品徵收25%的關稅,對中國進口商品增收10%關稅。這一舉措旨在保護美國本土企業並解決貿易逆差問題。然而,中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已經表明他們將採取反制措施。中國商務部和外交部2月2日先後回應,稱中方對美方此舉「強烈不滿,堅決反對」,將向世貿組織(WTO)提起訴訟,並將採取相應的反制措施。中國政府多番強調,貿易戰沒有贏家,既不符合雙方利益,也不符合世界利益。
美加徵關稅未必振興其製造業
除了受到關稅戰波及的國家之外,美國國內亦有為數眾多的企業及經濟學家對關稅戰的實際成效提出了質疑。他們擔心這些措施會導致進口商品價格上漲,進而影響消費者和企業的成本,最終可能對美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若特朗普持續推行這些關稅政策,極有可能會進一步加劇市場的不穩定性與波動性,從而對美國經濟带來更嚴重的損害。
《華爾街日報》將特朗普的貿易戰形容為 「史上最愚蠢的貿易戰」,還引用一句老笑話:「成為美國的敵人是危險的,但成為它的朋友可能是致命的。」《華爾街日報》認為特朗普的貿易戰不符合現代全球經濟的運作方式。報道指出,特朗普似乎希望美國成為一個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將貿易逆差視為威脅,並認為美國不應該從國外進口任何商品。然而,這種完全封閉的經濟體在現實中難以實現,並且不會帶給美國民眾理想的生活品質。這種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可能會對美國經濟造成負面影響,導致商品價格上漲、消費者成本增加,並且未必能夠有效地刺激本土製造業的發展。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雖然旨在增加政府收入,但實際效果可能有限。根據估算,對加拿大、墨西哥和中國徵收的關稅大約只能為美國庫房提供一千一百億美元收入,僅佔總稅收的百分之二。相比之下,個人所得稅佔美國總稅收的百分之四十五,關稅收入顯然微不足道。全球經濟的運作方式是各司其職,各取所需。特斯拉在中國生產電動車,然後銷售到全球,這樣的做法符合經濟效益和市場需求。按照特朗普的邏輯,加徵關稅可以振興美國製造業,但實際上,這樣的政策可能會適得其反。以晶片業為例,美國的確有大量晶片生意依賴台灣的代工廠。加徵關稅無法改變這一現實,反而會增加美國商家和消費者的成本,削弱美國的科技競爭力。
中國積極應對外部挑戰
美國一邊收了關稅的錢,另一邊造成通脹飆升、美股暴跌、人民捱餓,實在愚不可及。中國已做好準備,應對來自外部的挑戰。擴大免簽國家數量和提升旅遊市場,這些舉措表明中國在推動經濟開放和增強國際影響力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外國遊客的增加和高消費景象反映了中國旅遊市場的巨大潛力,並且有助於提升中國的國際形象。同時,通過激發內需潛力,中國能夠對沖外貿市場的下行壓力,推動經濟轉型和升級,將外部壓力轉化為內生動力。這些措施不僅有助於穩定經濟,還能促進長期的可持續發展。「中國製造」有很高的性價比,即使狂加關稅,也難以阻止美國消費者購買。
美國關稅政策對全球經濟造成不利影響。中國,作為實力雄厚的國家,正積極回應這些挑戰,優化經濟結構,提升抵禦能力,以更好地應對外部壓力。同時,中國也在尋求國際合作,共同應對特朗普政策。中美之間的最新交鋒顯示,雙方仍有一定的對話和談判空間。這種對話和合作有助於減少貿易摩擦,促進全球經濟的穩定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