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深圳在發展中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堅持盡力而為、量力而行,在就業、教育、醫療、養老托育等方面持續發力,在高質量發展中不斷增進民生福祉,全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共同富裕的民生幸福標桿。
一、搭建陣地擴大就業服務供給,城鎮新增就業20.7萬人
堅持就業優先戰略,一系列政策舉措為老百姓提供更有效的就業支持,為在深奮鬥者「保駕護航」。城鎮新增就業20.7萬人,就業登記人數穩定在1200萬人以上,零就業家庭動態歸零。首次將「四新」領域和政府投資項目帶動新增就業崗位納入年度民生實事,新增就業崗位6.6萬個,進一步帶動就業機會。制定就業領域民生工程五年行動計劃,組織各類招聘活動發布崗位58.26萬個次,核發各類就業創業補貼6.84億元,創業擔保貸款21.8億元,就業創業幫扶水平顯著提升。着力搭建陣地擴大就業服務供給,全市建成74家零工市場、80個就業驛站,各類陣地舉辦就業服務活動755場,提供公共就業服務超百萬人次。
二、教育資源提質擴容,新增基礎教育學位18萬個
加快推進基礎教育先行示範,持續優化教育資源供給,為市民提供更加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服務,吸引更多青年人才來深深造,努力實現「學有優教」。編制印發《深圳市基礎教育布局專項規劃(2024—2035年)》,新改擴建幼兒園、中小學校160所,新增基礎教育學位18萬個。自2020年百萬學位建設攻堅以來,全市累計新增基礎教育學位82.4萬個,增長數量為全國城市之最。深圳城市職業學院正式揭牌並完成首屆高職招生。首批推動深圳4所高職院校聯合18所中職學校、29家企業,開設39個長學制人才貫通培養試點專業,招生規模達2700人,共同打造長學制人才貫通培養的「深圳模式」。深圳理工大學、深圳海洋大學(籌)獲批設立。全市高校7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48個學科進入ESI全球前1%,同比分別增長4個、16個;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大學分別新增博士點10個、9個,數量位列全國高校第一、第二,跑出深圳高等教育發展「加速度」。「十四五」以來,我市教育領域累計完成投資較「十三五」期間增長超過150%。
三、健康深圳建設取得新成效,超九成居民步入「10分鐘社康圈」
持續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為市民提供更加優質、高效、便捷的醫療衛生服務,努力實現「病有良醫」。全市三甲醫院增至33家,建成市二醫院大鵬醫院、市質子腫瘤治療中心等13個項目,開業啟用市中醫院光明院區、市兒童醫院龍華院區、市二醫院龍華醫院等8個項目,新增床位超9000張,每千人口床位數達到4.4張。新增社康機構44家,已建成社區健康服務機構達到970家,新增全科醫師超過500人,90%以上的居民步入「10分鐘社康圈」,社康診療量佔比達38.7%。擴大醫保覆蓋面和可及性,全市基本醫保參保率達97.5%。非深戶籍新生兒實現「出生即參保」,拓展罕見病高價自費特效藥報銷品種至8種。全市99%定點醫藥機構開通醫保碼支付,1253家定點醫療機構落地刷臉就醫,群眾就醫辦事更加省心舒心。「十四五」以來,我市醫療衛生領域累計完成投資較「十三五」期間規模接近翻一番。
四、多層次養老服務體系加快構建,新增長者服務中心(站)35家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加快健全養老服務網絡,為市民提供更具可及性、普惠性、多層次的養老服務體系,保障人民群眾「老有頤養」。進一步優化居家、社區、機構養老服務供給,新增長者服務中心(站)35家、養老床位834張,完成居家適老化改造超1.6萬戶,建成居家社區養老服務驛站2099個,超90萬人次老年人接受服務。通過醫辦養、養辦醫或嵌入式醫療服務等醫養結合模式加強醫養結合機構建設,建設醫養結合機構39家,老年人健康管理率達88.5%、醫養結合服務率達46.5%。聚焦「一老一小」積極推進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成功入選國家社區嵌入式服務設施建設試點城市。探索「一街道一機構」運營思路,鏈接高水平養老、醫療服務機構,推動驛站運營連鎖化品牌化,融合樣品藥品暫存、人員休整、醫療保健、科技助老等多元服務。
五、生育服務體系更加完善,新增各類托位超4.9萬個
加快建設生育友好型社會,為更多家庭提供安全質優、價格可承受、方便可及的托育服務,保障人民群眾「幼有善育」。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務供給,引導多元主體辦托,推進幼兒園開設托班、企業辦托、用人單位辦托、社區利用現有場地嵌入托育服務點等,新增各類托位超4.9萬個,累計建成提供托育服務的機構1987家,其中托育機構838家,累計提供托位超8.5萬個,千人托位數達到4.78個。印發實施《深圳市普惠托育機構補助暫行辦法》,按照服務質量、收托人數等對符合條件的80家普惠托育機構發放補助。建設市婦幼保健聯合體,促進婦幼保健優質醫療資源提質擴容和區域均衡布局。實施兒童友好提升行動,建成市級各類兒童友好建設點達1046個,其中社區園區583個、學校51個、幼兒園35個、托育園6個。
六、多層次住房供應結構加快構建,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10.5萬套(間)
高質高效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努力實現住有所居、住有宜居的目標,讓新市民、青年人「住得起、住得好」。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10.5萬套(間)、供應8萬套(間),超額完成全年建設籌集和供應任務。「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多層次住房供應結構加快構建,創新開展「深夢啟航」「深夢揚帆」系列公益行動,為應屆高校畢業生免費提供超過1萬套短期居住房源,累計服務6000餘人次。向公交地鐵司機、環衛工人等為城市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一線職工定向配租8700多套保障性住房。加快推進首批14個拆除新建類城中村改造項目,已完成土地供應4.2公頃,首批45個整治提升項目全部開工。統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全市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02個,惠及居民約8.2萬戶,完成179個老舊小區改造,超額完成年度目標。加大公積金支持力度,首創「房屋交易+公積金提取」聯辦模式、商轉公「零材料」辦理、公積金直付租金等便民服務,實施租房100%提取階段性政策。
七、市民出行更便捷舒適,城市軌道交通線路里程增至595公里
推動城市「軌道-交通-慢行」公共交通網絡融合發展,市民群眾出行更加安全、便捷、高效。開通13號線一期南段等5條地鐵新線(段),全市軌道交通線路里程增至595.1公里,客運量全年累計30.97億人次,地鐵客運量創歷史新高、客流強度保持全國第一。以「軌道交通為主、地面公交為輔」為原則優化調整公交線路130條,新開特色服公交線路324條,公交客流強度1.17人次/公里、同比增長9.63%。高峰時段公共交通占機動化出行分擔率達到57.9%。新改建自行車道超700公里、累計達4415公里,路網密度保持全國第一。上線運行公共智慧停車平台,全市近9000家經營性停車場、267萬個停車位數據全量接入,日均為270萬人次提供服務。建成超充站1030座,新建充電樁13.4萬個、累計建成充電樁42萬個,充電補能便更加便利。
八、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加快構建,輻射帶動能級進一步提升
打造高效輻射的海陸空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建設多層級一體化綜合客貨樞紐體系,推動實現「人享其行、物暢其流」。全球首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超大型交通工程--深中通道建成開通,深圳至中山的車程最快縮短至約30分鐘,珠江口東西兩岸來往更便捷。西麗樞紐、機荷高速改擴建主體工程等項目開工建設,機場東樞紐、深汕鐵路、穗莞深城際南延、深大城際、深惠城際、外環高速三期等加快推進,媽灣海底隧道、濱海大道(總部基地段)交通綜合改造、深汕西高速改擴建、沿江高速二期等項目建成通車。新開國際及地區客貨運航線19條,累計達89條,深圳機場旅客吞吐量同比增長16.6%,邁上6000萬人次新台階。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3339萬標箱、同比增長11.7%,增幅為近十年最高值。
圖片深中通道。粵交集宣供圖
九、群眾消費權益更有保障,首創電商「四亮」等7項地方標準
多措並舉提升食品全鏈條、藥品全生命周期監管水平,營造安全、放心、便捷的消費環境,切實讓群眾的消費權益得到更堅實的保障。持續打造高標準食品城市名片,深入推進「圳品」工程,3項「圳品」標準上升為地方標準,來自全國2060個產品獲評「圳品」,在深圳商超端、電商平台以及香港市場銷售額累計超100億元。壓實食品安全抽檢工作,完成食品和食用農產品抽檢16.9萬批次,抽檢覆蓋率達9.6批次/千人,累計完成食用農產品快檢84萬批次。創新引入線上服務平台,共遴選建設200家藥學服務基地,完善「圳藥安」小程序,打通公眾藥品不良反應上報端口,形成「可報」「可學」「可查」「可收」的社區藥品安全服務體系閉環。深入實施《深圳經濟特區消費者權益保護條例》,全國百城消費者滿意度測評位居一線城市前列。首創電商「四亮(亮照、亮證、亮規則、亮標識)」等7項地方標準,首發二手網絡交易平台規則等合規指引,發布全國首個共享充電寶、商業停車純淨掃碼自律公約,發起不濫用個人信息掃碼點餐倡議。首創「商業保險+數字人民幣+平台監控」預付式經營長效監管機制,監管資金16.23億元。
圖片香港客人在「圳品」展台前諮詢海鮮產品。深圳特區報記者 李忠 攝
十、兜緊兜牢民生底線,提高低保保障標準
加快完善社會救助體系,提供有「溫度」的兜底保障,為特殊困難群體兜住底、兜准底、兜好底。提高低保保障標準,印發《深圳市民政局關於發布2024年最低生活保障標準的通知》,按照5%的增幅調整我市低保標準。落實社會救助和保障標準與物價上漲掛鈎聯動機制,保障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價上漲而降低。動態監測低保等14類人員,及時高效處置預警信息,實施精準化救助。將孤獨症、罕見病等納入特區建設者重大疾病關愛基金救助範疇。充分利用科技手段加強線下巡查和線上監測,及時救助流浪乞討人員,幫助成功尋親超過300人。
圖片「智慧民政」系統大屏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