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政府最新調研顯示,全港大約有11萬間劏房,高達22萬名劏房人口,當局由去年12月2日至今年2月10日期間,就「簡樸房」規管制度的建議方案進行持份者諮詢,當局去年建議最快於今年第四季推出「簡樸房」登記及規管制度,務求有秩序地取締劣質劏房。香港社區組織協會今早(19日)舉行諮詢意見調查發布會,公布調查結果,不少基層市民出席並表達訴求,以及大吐苦水。
調查在去年12月至今年1月進行,訪問了211戶租住劏房、板間房以及床位的租客,了解他們對新規管內容的意見、政策公布後其承包租的反應、對簡樸房及安置的期望等。結果顯示,近六成人認為目前居所不符合標準,更有三成人認為現時居所極有需要大改動方能達標,近九成人不滿意現時居住面積,其中最多人選擇原因依次序為「居住面積狹窄」(80.0%)、「太細但租金貴」(65.9%),以及「太細引致情緒鬱悶」(65.9%)。有六成人認為政府建議「簡樸房」樓面面積最少要有8平方米的標準並不合適,大約六成七人擔心居住空間不足,會影響子女成長。
調查又發現,由於立法規管後劏房租金有機會上調,協會促請政府應盡快研究立法規管起始租金,基層市民期望當局在租賃上提供協助,管制起始租金為最多人的選擇(75.3%),六成四人認為可以加強執法,避免業主迫遷、提高租金水平或轉移執整費至租客身上。申請公屋方面,約七成有申請公屋的受訪者已輪候三年以上,當中最多受訪者(27.5%)已輪候3年至5年以下。
至於租戶安置方面,僅四成五受訪者表示安排有幫助,其餘受訪者認為「一般般」甚或「沒有幫助」,主要原因為「過渡性房屋及簡約公屋租住期有限,擔心會搬來搬去」(58.6%)、「部分過渡性房屋及簡約公屋位置、交通、就業配套有待改善」(52.6%),及「沒有公屋安置,只有中短期住屋選擇」(51.7%)。
社協建議,「簡樸房」居住環境的最低標準可以效法公屋,採取人均居住面積概念,擴闊劏房定義和規管對象,立法訂立起始租金,現金津貼恆常化,安置好貧窮劏房迫戶。
社協副主任施麗珊表示,現時距離「簡樸房」規管制度的建議方案諮詢截止不足一個月,擔心不夠時間讓協會和基層市民,向政府表達意見,但她強調當局必須解決和正視房屋問題,尤其是處理劏房租戶安置,以及設立最低住屋面積。
阿琴(持咪者)批評政府辦事「得個講字」。
曾居於上海街劏房多年的阿琴,居住環境十分惡劣,及後搬到深水埗唐樓居住,老鼠及蟑螂在她睡覺時出沒,洗手間和廚房需要共用,月租為3000元,她斥責政府「唔好好安置我哋」,「又要整頓」,批評當局辦事「得個講字」,坦言「口停手停」,生活過得相當艱難。
和哥哥以及母親居於劏房的黃小朋友(中),冀將來生活環境得到改善。
就讀小學六年級的黃小朋友表示,他跟哥哥和媽媽,三人目前居於40呎的劏房單位內,由於媽媽身體不好,故未能外出工作賺錢,他希望將來獲得居住在過渡性房屋的機會,以及促請政府加快興建公營房屋,冀生活環境得到改善。(記者/攝影 葉家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