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醫學中,中藥的應用有悠久的歷史,中藥主要是指「中國的藥物」。中國古代,許多中藥書籍,常用「本草」命名,如《本草綱目》,《症類本草》、《食物本草》。所以,可以說中藥是以植物的樹皮、草根等為主的純天然物質,可稱為「植物藥」。還包括一些藥用動物和藥用礦物,與從國外輸入的「西藥」、「化學合成藥」完全不同。
每味中藥的藥名,常含有中華幾千年文化的精華內涵。中國地大物博,藥源豐富,所以中藥取名往往有以下方法與特點。
一:根據藥物的產地而取名:如產於四川的「黃連」,被稱作「川連」。產於廣東的「藿香」,被稱作「廣藿香」。產於雲南的「茯苓」,稱為雲茯苓。產於河南新鄉的「地黃」(明清時代屬懷慶村)所以被人稱作懷地黃。潞黨參原產於山西上黨(隋朝稱潞州)。阿膠一藥主產於山東東阿,故稱「阿膠」。
二:根據藥材的植物形態而取名:如中藥「馬兜鈴」,因為馬兜鈴的果實下垂,像馬頭項上垂下的鈴鐺,故得名。「牛膝」的莖上有突出的結節,形似牛的膝關節,故叫牛膝。「人參」一藥,因其藥形像人形體,故有此稱。另外,「烏頭」的塊根像似烏鴉的頭,「佛手」一藥形如人的手指,「狗脊」的外形像狗脊上的毛,「大腹皮」的外形像是挺着一個啤酒肚,「木通」中央有一個貫通首尾的小孔,故稱木通,這些藥,都根據它們的形象而定名。
「丁香」的花蕾呈「丁」字,而且有香味故叫丁香。
三:根據藥材的自然顏色而定名,如「金銀花」,開花時為白色,幾天後變為黃色,故有金銀花之稱。「白薇」根形細微、顏色潔白,「白茅根」葉似茅草,「黃柏、黃芩」外皮黃色而得名,「黑丑、墨旱蓮」皮為黑色,故有此名。「紅棗、朱砂、丹參」因紅色而有名,「紫花地丁」的花是紫色,故有此稱。
四:因中藥材的特殊氣味而定名,如「麝香」香氣遠傳,「香附、檀香」等都有其特殊的香氣。「敗醬草」有陳醬的特殊氣味,故名。還有「魚腥草」有魚腥味,「雞屎藤」有雞屎味。還有臭梧桐、臭草、臭茉莉都有各種臭味。
五:還有些中藥按入藥部位而命名,如「葛根」以根莖入藥,「艾葉」以植物葉子用藥,「夜交藤」以藤部入藥,「地骨皮」以根皮入藥,「山渣」以果實入藥。
因入藥部位而命名的有「菊花」,以花蕾入藥。
六:按照藥材的功效來命名。如「防風」用來袪除風邪頭痛,「澤瀉」能外瀉體內水濕而得名,「益母草」可治多種婦科病,因有此名,「千年健」有袪風邪、延年之功效,「骨碎補」治跌打損傷,為補骨碎之要藥。
七:根據中醫古籍上記載的「以穢治穢」的原理,利用動物糞便作藥。清代「溫病四大家」之一的王孟英、以善治霍亂著稱,他在治療霍亂時使用藿香正氣丸、理中湯等方藥,他發明了「蠶矢湯」,就是蠶的糞便。還有「雞矢白散」用雞屎煮水止嘔吐。中藥「五靈脂」則是齒鼯鼠的糞便,「夜明砂」便是蝙蝠的糞便,中藥「白丁香」是麻雀的糞便,「望月砂」即是兔子的糞便,這些都是臨床常用之藥。而且都有明確的療效,其中的機理,有待進一步研究。
中藥材中還有許多異國「移民」到中華大地的藥材。比如大家熟悉的「西洋參」,由十七世紀美國、加拿大傳入,治療陰虛咳嗽,咽喉乾燥、心煩疲倦效果良好,另外還有如「龍腦香」、「安息香」、「鬱金」、「阿魏」、「訶子」等藥物也是從外國傳入,先後加入了中藥的行列。
所以,從中藥的命名,幾千年來結累,體現了中華民族閃爍的文化智慧與睿智。
筆者簡介:吳文豹教授,前香港大學中醫學院副教授,從事中醫臨床、醫學教學55年。曾在滬時從業西醫骨科臨床經驗達17年。在中醫骨傷、推拿、針灸及中西醫結合領域頗有造詣。對臨床、教學有獨特見解與理論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