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解碼百年廟會:西鄉北帝三月三廟會研學熱背後的「破圈密碼」

解碼百年廟會:西鄉北帝三月三廟會研學熱背後的「破圈密碼」

責任編輯:林梓琦 2025-04-01 13:41:47 來源:香港商報網

    3月30日清晨,正值西鄉北帝三月三廟會期間,西鄉北帝古廟前香火繚繞,一群中學生在摩肩接踵的香客中俯身觸摸清代石碑,指尖掠過「回春堂」「黃炳記」等斑駁的商號刻痕——這些百年前的捐資名錄,此刻成了「新西鄉人」探尋文化根脈的「密鑰」。深圳某研學機構組織的「解碼西鄉非遺」活動中,20餘名學生跟隨本土青年學者徐浩浩,在喧鬧的廟會裏上了一堂「可觸摸的歷史課」。

    一塊石碑與一幅長卷:歷史的呼吸聲

    西鄉北帝三月三廟會始於明代,2022年列入廣東省非遺名錄,其「千歲盆菜宴」「醒獅巡遊」等習俗承載着嶺南商貿文化與宗族倫理,具有深厚的歷史研究價值。在古廟碑廊前,學生們用指尖輕觸清代碑文斑駁的字跡。「這塊道光年間的重修碑上,刻着當年捐資的超過一百位位商戶,行業囊括金融業、服務業、手工業、農業、漁業等,印證了西鄉曾是地區性的大碼頭。」徐浩浩的講解讓歷史瞬間鮮活。最令人震撼的是北帝古廟牆面上的《西鄉晚清繁華錄》長卷——這幅由時年耄耋之際的西鄉籍旅港同胞手繪的6米畫卷,重現了晚清西鄉盛景:商船雲集的碼頭、鱗次櫛比的騎樓、鮮活的市井商販……「原來百年前的西鄉就已如此繁華,真是了不起!」一名學生驚嘆道。從碑文到長卷的文化解碼,這是一場古廟裏的「時空對話」。

图片22.jpg

    一碗糖水與一尊獅頭:市井裏的非遺密碼

    走出古廟,研學隊伍鑽進川流不息的廟街,在「探花糖水鋪」駐足。徐浩浩向學生們介紹起廟街的「狀元……」「榜眼……」「探花糖水鋪」的來歷,學生們這才明白,西鄉人早已將廟會民俗與歷史人文緊密關聯起來。而轉角處的「虎獅館」更掀起高潮。館內陳列着風格各異的醒獅頭與虎獅頭,引起了學生們的極大興趣。徐浩浩向大家講述了「深汕一家親」的故事。「醒獅不僅是非遺技藝,更是西鄉人『包容和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圖騰。」

图片33.jpg

图片44.png

    從「冷板凳」到「熱課堂」:一個90後青年的堅守

    據悉,近兩年已有超30個/次研學團隊預約徐浩浩講解西鄉歷史文化。西鄉研學的火爆,折射出非遺教育的「破圈」之路。更是西鄉北帝三月三廟會從「地方民俗」到「教育IP」的蛻變。隨着「雙減」政策落地,越來越多學校、機構將目光投向本土非遺資源。西鄉模式有望成為區域樣本。

    「文化傳承不是復刻過去,而是讓歷史活在當下的呼吸里。」徐浩浩感慨。「當學生(隔着保護板)觸摸碑文上的捐資名單,討論『古代商戶為何熱衷修廟』,他們理解的不只是歷史,更在思考商業與文化的共生關係——這就是素養教育的真諦。這也是我多年來堅持為學生們義務講解的初心。」「只要還有一個孩子願意聽,我就會一直講下去。」

图片55.png

图片66.png

    北帝古廟的香火繚繞依舊,研學隊伍蜿蜒穿行於西鄉街的石板路。碑文里的金字化作街邊糖水的香氣,古籍中的醒獅躍入霓虹燈牌的微光——歷史不再蜷縮於課本褶皺的紙頁間,「非遺」從泛黃的史冊躍入沸騰的市井。學生們舉起手機,將鏡頭對準明信片上鮮紅的廟會文化印章,閃光燈掠過印章中「北帝古廟」字樣。快門聲與廟會的鑼鼓聲共振,文化的基因正隨着他們的指尖輕點,在數字時代的烙印中悄然流轉。(記者 王娜 陳彥潔 通訊員 龔潤芳 徐浩浩)

責任編輯:林梓琦 解碼百年廟會:西鄉北帝三月三廟會研學熱背後的「破圈密碼」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