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4日,瀋陽經濟技術開發區迎來重磅時刻,瀋陽生產服務型國家智慧陸港項目開工儀式盛大舉行。作為國家發改委「十四五」首批25個國家級物流樞紐建設項目之一,同時也是交通運輸部補鏈強鏈重點支持項目,該陸港的開建意義非凡。它不僅為瀋陽市鐵西區優化營商環境增添強大助力,全方位推動鐵西高質量發展,還將極大提升瀋陽應對突發事件的「平急兩用」能力,增強城市發展韌性與綜合競爭力。
多元功能構建產業融合藍圖
該項目佔地14.86萬平方米,建築面積9.92萬平方米,總投資6.5億元。其立足東北,輻射東北亞,以產業供應鏈集成服務為特色,圍繞區域生產製造和供應鏈,精心打造「兩區七中心」,集成智能倉儲、流通加工、應急保供、供應鏈服務等多元功能。建成後,將深度嵌入企業產業鏈,增強企業粘性,大幅降低區域企業物流成本,縮短交付周期,構建起功能完備、智慧綠色的現代物流體系。這將有力帶動上下游產業集聚發展,助力瀋陽裝備製造、商貿流通等優勢產業邁向價值鏈高端,實現「港產城」融合發展。
值得一提的是,在功能設計上,項目通過「三區三通道」設計,充分滿足「平急兩用」轉換需求。平時,它是立足東北、輻射東北亞的國家物流骨幹節點;緊急時刻,可迅速轉換調配,騰挪空間,成為應急物資和生活物資存儲、中轉、接駁和分撥場地,增強瀋陽市物資供應鏈韌性,統籌區域經濟發展和安全需求,為瀋陽實現更高質量、更可持續、更為安全的發展築牢根基。
創新模式保障項目高效推進
從戰略層面來看,瀋陽生產服務型國家智慧陸港項目的落地,對瀋陽深度參與國內大循環、積極融入國內國際雙循環,推動新一輪東北振興、擴大區域高水平對外開放,引領瀋陽市、遼寧省及東北地區融入新發展格局意義重大。
在推進模式上,該項目採用央地合作模式,由瀋陽中德園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建設,並創新運用「F+EPC+O」方式,構建起激勵與約束並存的交易結構。由大型央企中交集團、中糧集團旗下專業成員單位組成聯合體,為項目提供從規劃、設計到施工、招商、運營的一體化服務,確保項目高標準建設、高質量運營,為區域動能轉換、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注入強大動力。
活動現場,中國倉儲與配送協會授予瀋陽中德開國際物流產業發展有限公司「五星級冷鏈集配中心建設培育企業」稱號。瀋陽中德園開發建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劉巍表示,集團將全力以赴把該項目打造成五星級集配中心,以智慧物流驅動產業升級,以樞紐經濟連結全球市場,使其成為東北振興的新引擎、瀋陽開放的新樣板,為新時代鐵西高質量發展注入澎湃動能。
中糧科工股份有限公司在全國物流樞紐建設、智慧供應鏈管理領域經驗豐富、優勢顯著。其食品冷鏈事業部總經理兼北京公司總經理、黨委書記王斌在接受採訪時稱,將嚴格遵循「安全、質量、效率」原則,與聯合體單位緊密協作,保障項目按計劃高質量落地,同時探索陸港經濟與區域發展的深度融合路徑,與合作夥伴共享資源、共謀發展,為區域經濟創造更大價值。
鐵西發力 項目建設全面提速
2025年,鐵西區聚焦「項目建設年」,深化「四個一批」專項行動,在項目建設上持續攻堅。全年謀劃引育高質量項目超800個,新簽約落地項目超400個,開復工重點項目超550個,竣工項目超150個,全力推動項目建設提速提質。
一季度,鐵西區已實現開復工重點項目302個,總投資1277億元。其中,鑄研所特種合金鑄件研發、沈鼓核泵中試基地、瀋陽生產服務型國家智慧陸港等新開工項目57個,總投資171億元,涵蓋智能製造、新能源、生產性服務業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為鐵西培育新質生產力、加快產業結構優化、促進區域協調發展注入強勁新動能。
鐵西區相關負責人表示,鐵西區將錨定「三大使命追求」,堅持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方向,沿着大抓產業、大抓項目、大抓企業、大抓園區的發展路徑勇毅前行。統籌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壯大,促進更多科技成果本地轉化,支持更多企業向新延展、裂變升級。同時,動員各方力量,利用一切資源,全力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營造尊商重商、親商安商的良好氛圍,讓企業在鐵西投資無憂、建設無阻、發展無擾。
隨着瀋陽生產服務型國家智慧陸港項目的穩步推進,預計將吸引更多生產性服務業項目集聚,推動產業升級,促進產業協同發展,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為瀋陽乃至東北地區的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助力東北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堅實邁進。(記者 王藝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