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中國首都——北京,陽光明媚、春意盎然。
在中國收藏家協會正舉行着一場簡單而隆重的儀式。儀式上,史寶銀先生莊重的將自己「為紀念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80周年」而專門創作的書法作品《七律·長征》(六尺整紙)捐贈給了中國收藏家協會,以銘記歷史、緬懷先烈、珍愛和平、開創未來。中國收藏家協會第五屆理事長劉銘威、辦公室主任劉國英接受了捐贈,並永久收藏。
多年來,上述場景已多次上演,中國紅色文化研究會、中國國際經濟技術合作促進會、馬克思恩格斯國際人文交流學會、北京紅展馬克思文獻館、安陽殷墟博物館、西柏坡紀念館、焦裕祿紀念館、延安文藝紀念館、甘肅吳煥先烈士紀念館、寧夏將台堡紅軍會師紀念館、 吉鴻昌將軍紀念館、青年楊靖宇紀念館、岳飛紀念館等單位紛紛收藏了史寶銀專門為其創作的書法作品。美國、英國、韓國、泰國、希臘等國家的國際友人也紛紛喜藏了史寶銀的書法作品。
出生於中國江蘇省泰州市的史寶銀,自幼酷愛書法,工作之餘一直臨池不輟,尤擅金文、章草。史寶銀的書法,表現出極強的探索性,無論金文還是章草,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質感硬朗,線條清晰,筆法古樸,肌理表現豐富,靜氣中秀骨挺立,峻峭中蘊涵華茲。
人工智能Deepseek這樣描述他,史寶銀的書法藝術根植傳統又銳意創新,其金文與章草作品以古樸雄渾的線條、自由靈動的結體、深厚的文化意蘊獨樹一幟。同時,他通過展覽、收藏、國際交流和新媒體傳播,推動了書法藝術的現代轉化與社會價值實現,成為兼具藝術高度與時代責任感的代表性書家。
綜觀史寶銀書法作品的筆意、章法和氣韻,一股書卷氣躍然紙上。研讀他的作品,常被他筆端的書香味和風姿散逸的文人氣所侵染。這除了他長期以來對藝術的孜孜追求之外,主要還得益於他清簡相尚、空曠為懷的精神氣質和游心於藝的生活方式。這也是一個書法家身上難能可貴的品質。也正是這種自由的、瀟散的氣質,造就了他的藝術格調。
史寶銀是一位新聞工作者,多年新聞工作的磨練,使他修養出穩健紮實的作風和深邃含蓄的性格特質,也表現在他的書法創作實踐中。他把書法作為抒寫自己胸襟的一種方式,學養、天分和對書法傳神寫意的本質特點的領悟成就了他的書法。
「書不通篆,難以高古」。史寶銀認為,要夯實書法根基,需從臨習篆書開始。史寶銀的書法探索始於對商周金文的深耕。他初學《散氏盤》,後習《毛公鼎》,從此入門,從而不落窠臼。近年來,他精研吳大徵篆書,用功至深。觀史寶銀的金文作品,線條古樸厚重,結體自由靈動,既保留《散氏盤》的「圓轉渾厚」和「率意蒼渾」,又融入《毛公鼎》的「廟堂之氣」,兼有吳大徵獨創的大小篆融合的結字風格,既呈現出了金石文字的蒼辣斑駁之氣,又形成了古雅清穆的書風,以致原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張海先生褒獎有加。
史寶銀對趙孟頫的章草情有獨鍾。他說,雖然他對趙孟頫的章草情有獨鍾,但在索靖《月儀帖》、張芝《秋涼平善帖》上亦用功較深。得益於這種學習和融合,史寶銀新近的章草作品,用筆上甚為講究,以中鋒為主、側鋒為輔,呈現出「筋脈分明、沉雄有力」的特點,既有濃厚的古典氣息,又帶有簡潔清淨之美。
史寶銀在學習書法文化同時,堅持學習書法常識和國學知識,堅持「臨創結合」。因此,他的多幅作品入展中央和國家機關書畫攝影展、中華始祖杯·全球華人書畫大賽等全國大型書畫展,多次入展中日韓書畫交流聯合展。金文作品《念奴嬌·追思焦裕祿》榮獲河南省人大常委會主辦的「奮進新征程,翰墨頌黨恩」書畫攝影展一等獎。
史寶銀認為書法的博大精深在於文以載道,像新聞作品一樣,具有傳播的價值,也同樣講究內容為王。故而,史寶銀先生的多幅書法作品在內容上緊扣時代主旋律,如《念奴嬌·追思焦裕祿》、《沁園春·雪》、《七律·長征》、《二七精神永放光芒》等紅色題材作品。
史寶銀認為,當今的書法家應走出書齋,走進新時代,更好地融入火熱的生活,用手中的筆去謳歌偉大的新時代,描繪人民群眾幸福美滿的生活,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貢獻全部力量。
在史寶銀看來,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提煉展示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是媒體人義不容辭的責任。書法藝術是中華文明的精神標識和文化精髓之一,如何才能進行更加有效、更加深入人心的傳播和弘揚,是他一直在思考的問題。
於是,深諳傳播之道的他,曾經每天確定一個讀者關心的主題,製作成一期視頻節目。他先後推出了26期毛公鼎和35期甲骨文專題視頻。這些視頻在全網引起了廣泛關注,內容和形式都很受歡迎,圍觀者眾,好評如潮。
多年來,史寶銀一直致力於推動中國書法藝術走向世界。2024年7月,史寶銀的金文作品《開卷有益》在韓國首爾舉辦的「第五十四回韓中日書畫交流聯合展」上展出。
多年來,史寶銀多次捐贈作品給出訪國外的友人們,友人們將其作品帶到泰國、希臘等國家之後,得到了當地民眾的廣泛讚譽。(記者 鄭玉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