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至26日,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在江蘇無錫舉行。兩百多個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員」參加足球、籃球、越野、格鬥等多個項目,趣味橫生的比賽現場吸引了廣泛關注。在火熱的競技場背後,是無錫在人工智能產業領域持續深耕、不斷拓展工業應用場景的紮實探索。近日,記者深入採訪了多家產業鏈企業,探尋這座城市推動具身智能技術落地的產業圖譜與實踐路徑。
4月25日,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在江蘇無錫舉行,圖為機器人正在足球場「射門」。(記者宋璟 攝)
工業現場實戰:破解人形機器人「進廠」難題
作為「蘇南模式」民營製造企業的代表,創立於1984年的天奇股份已走過四十年發展歷程。從模具起家到汽車智能裝備龍頭企業,如今,天奇正在人形機器人領域展開深度布局。依託多年工業積累與工廠場景資源,天奇與優必選等企業及高校合作,攻克機器人在工業場景中「最後一公里」的應用難題。
在天奇展示區,多個模擬工業場景直觀呈現了具身機器人在汽車製造等高端製造環節中的應用潛力。展區重點還原了汽車生產線上的關鍵工位,包括車身檢測、部件搬運、裝配輔助等環節。機器人合裝目視化檢查環節,機器人通過搭載的視覺系統與AI算法,能夠識別車身表面瑕疵並發出預警。為推動人形機器人技術落地,企業還配套建設了機器人數據採集與實訓平台,開展包括坐標糾偏、動作算法訓練等核心模塊測試。
「人形機器人是智能裝備的進化,我們的目標不僅是製造機器,而是打造具有工業認知、環境交互和自我學習能力的『具身智能體』。」天奇自動化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人形機器人事業部副總經理、國家企業技術中心主任郭大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指出,在工業領域的應用中,機器人不應只是機械重複操作的執行器,更要承載動態更新的工藝知識體系和操作邏輯。他強調,相較於硬件,軟件層面才是構建機器人核心競爭力的關鍵,「傳統知識如典籍可以被復用,而工業知識卻隨着材料、工藝和設備的變化不斷重構,必須重新採集、訓練、封裝成可被機器理解與執行的智慧模型。」
人形機器人數據採集與實訓平台。(記者宋璟 攝)
他介紹,天奇正在無錫及合作企業內部部署多個機器人數據採集和實訓平台,在汽車製造、新能源電池和輪胎生產等環節開展工藝知識的抓取與算法訓練,推進人形機器人落地工廠的「最後一公里」。
郭大宏坦言,推動人形機器人工業化落地是一項系統性挑戰。「它涉及零部件、本體、小腦(運動控制)與大腦(智能算法)等全產業鏈的協同,難點較多。比如,目前人形機器人運動精度與傳統工業機械手相比,還很難滿足工業場景的精度要求;在高負載要求的工業場景中,關鍵部件、靈巧手負載能力還有局限性;運動效率受關節模組的限制,實現高效率作業還需進一步突破。此外,國內在複合型人工智能人才方面仍然稀缺。」他指出,未來企業需要更多兼具工業現場知識與智能算法能力的綜合型技術人才,同時也期待更多硬件模組與軟件生態企業的加入。
從驅動到感知:讓關節成為機器人「運動神經元」
2018年成立的意優科技,最初聚焦於高密度機械關節的國產替代,逐步構建起驅動算法、電路設計等關鍵能力。公司CEO孫則詎介紹,公司最早切入的是泛工業機器人領域,隨着人形機器人行業的發展,2022年,意優將重心轉向人形機器人關節模組的研發與量產。目前,意優科技的主力產品已實現國產化率接近100%,年出貨量從3萬件提升至今年預計的8-10萬件,並規劃通過今年6月投產的自動化產線將年產能推升至20萬件。
「我們去年和智元機器人實現合作,成為其定點供應商。隨着遠征A2等機型進入量產,我們的關節開始批量走進市場。」孫則詎向記者介紹,「一台人形機器人平均需要30多個關節,需求呈幾何增長。」
區別於傳統電機控制,意優科技聚焦在力控關節的精密性上尋求突破。當前,其力控關節已實現千分之一的靈敏度,能夠在機器人操作中感知極輕微的接觸並迅速做出反應。「這讓機器人能做更『細膩』的動作,比如握手、疊衣服,甚至『感知』你在手臂上寫了什麼字。」孫則詎說,「我們的目標是讓每個關節成為機器人運動神經元的一部分。」
意優科技機器人關節生產車間。(記者宋璟 攝)
為了支持更強的感知能力,意優自主研發了內嵌於減速器的力傳感器,並建立驅控實驗室攻關關節層的AI多模態融合技術。這些技術也正在被用於行業中最前沿的訓練平台。
談及行業發展趨勢,孫則詎表示,機器人參賽「半馬」已展示了中國技術的階段性成果,而人形機器人真正走進家庭仍需數年甚至十年。意優在推動關節標準化量產的同時,也注重柔性、體積、能量密度等性能提升,並正與韓國、丹麥等國家客戶對接合作,拓展海外市場。
「一臂難求」:「巨蟹」打造「無錫造」機器人
無錫本土企業—無錫巨蟹智能驅動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製的「小蟹」,是首個「無錫造」人形機器人。其身高180cm,體重65公斤,採用32個自由度的諧波減速機構成,具備輕量、低功耗、大載荷的特點,整體組件化設計可實現批量製造,廣泛適用於工業、醫療、安防、半導體等多個領域。
無錫巨蟹智能驅動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於2019年,專注於諧波減速機與人形機械臂關節模組的自主研發。近年來,隨着人工智能與智能製造產業的發展,公司在國內人形機器人產業鏈中逐步建立起穩定的供應體系,產品「一臂難求」。2023年,公司營業額超過3000萬元,已完成A+輪融資,估值達5億元。
公司行業經理龔之昊介紹,巨蟹智能以諧波減速機、驅動器和環境模組等關鍵零部件為技術基礎,產品廣泛應用於航空航天、智慧安防、工業製造、人形機器人等多個領域。公司自研模組目前已向多家機器人企業供貨,包括智元機器人、天創電子等。
在標準化產品方面,巨蟹推出的三公斤級機械臂目前市場需求強勁,主要用於科研實驗、數據訓練、電力巡檢等場景。同時,公司也開展定製化整機開發,「小蟹」正是公司當前具備代表性的完整機器人原型,其全部結構及組件均為公司自主研發。
「我們希望在硬件層面持續深耕,通過非標產品的探索逐步積累技術,並不斷推動標準化產品的更新和迭代。」龔之昊介紹,目前,巨蟹智能除在無錫設有研發和製造中心,在上海、深圳布局有營銷網絡。其年產減速機能力達2萬台,已形成覆蓋關鍵模組、機械臂及諧波組件的產品體系。
「無錫現有規模超過2000億元的產業集群七個,在互聯網、精密製造、電子電器、汽車零部件等領域處於全國領先水平,為具身智能機器人產業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和廣闊空間。」無錫市副市長周文棟在首屆具身智能機器人運動會開幕式上說。
為破解制約企業創新的「卡點」,無錫市近年來持續加碼人工智能產業政策供給。最新出台的《無錫市政府關於建設「人工智能+」標桿城市的政策意見》作為該市系列人工智能政策文件之一,為人工智能發展繪出一張「路線圖」。支持產業本身提高集聚、創新能力之外,對「人工智能+」需求算力、數據、人才、金融等要素亦作出明確的部署,從產業、應用、供給三個維度出發搭建出鏈鏈互通、生態交融的「立體式」支撐體系。
對此,郭大宏認為,政府的相關政策,不僅在政策供給層面給予了企業戰略引導,也增強了整個產業鏈的發展信心。「產業布局政策、財政支持、人才引進機制,是我們得以加速探索的重要支撐。」(記者 杜林 宋璟)
頂圖:天奇展示區內,人形機器人正在進行合裝目視化檢查。(記者宋璟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