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百年變局,十字路口。有逆流而動,也有循勢而行。
越來越多國際人士認為,在當前全球動盪時刻,中國用行動向世界表明,中國是可以信賴並攜手創造美好未來的夥伴,中國意味着確定性、未來性、機遇性。
面對美方濫施關稅的霸凌行徑,中方果斷採取反制措施,堅決維護自身正當權益,維護國際規則和秩序,維護世界各國的共同利益,維護國際公平正義,贏得國際社會充分肯定和廣泛支持。
習近平主席強調:「打關稅戰沒有贏家,同世界作對,將孤立自己。70多年來,中國發展始終靠的是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從不靠誰的恩賜,更不畏懼任何無理打壓。無論外部環境如何變化,中國都將堅定信心、保持定力,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
關稅戰、貿易戰損害各國正當權益,破壞多邊貿易體制,衝擊世界經濟秩序。美方濫施關稅,也正在反噬自己。
今年以來,美方從以「芬太尼問題」等為藉口加徵關稅到以一紙行政令濫施關稅,從肆意加徵單邊關稅到輪番加徵畸高關稅,從「關稅暫緩90天」到豁免部分產品關稅,再到醞釀新的關稅政策……短短數月之間,朝令夕改,荒腔走板的關稅政策,讓全球大跌眼鏡。
4月12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報道,經濟學家大幅下調美國經濟增長預期,同時上調了通脹率和失業率預期。其季度調查顯示,受訪者認為主要原因是關稅。
4月14日,美國多家小企業聯合在美國國際貿易法院起訴美國政府,要求阻止政府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實施關稅措施。
4月16日,美國人口和經濟規模第一大州加利福尼亞州,就關稅問題起訴美國政府,認為濫用關稅政策的行為「違法」,給美國經濟造成嚴重混亂和破壞。
4月23日,美國12個州組成聯盟共同起訴美國政府,認為其關稅政策為「一時興起,而非合法權力的正當行使」,引發美國經濟混亂。
…………
從中,世界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不確定性。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總裁格奧爾基耶娃表示,全球貿易體系正在經歷重置,金融市場波動性上升,貿易政策不確定性「爆表」,世界經濟正面臨顯著挑戰。
在世界的東方,則是另一種氣象。
4月8日至9日,中央周邊工作會議在北京舉行,明確建設「五大家園」共同願景,攜手周邊國家共創美好未來。目前,中國已同周邊17國達成構建命運共同體共識,同周邊25國簽署共建「一帶一路」合作協議,成為18國的最大貿易夥伴。
4月14日至18日,習近平主席今年首次出訪就到越南、馬來西亞、柬埔寨三國,樹立了中國同東南亞國家關係史上新的里程碑,以實際行動向世界表明中國是可以依賴並攜手創造繁榮的夥伴。有國際輿論認為,在關乎世界領導力的博弈中,中國正成為無可爭議的正面角色。
4月16日,一季度經濟數據發布,國內生產總值同比增長5.4%,規模以上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9.7%,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比去年全年提升了1.1個百分點,高質量發展向新向好,主要依靠內需和創新驅動的新格局正在形成。美國《新聞周刊》報道稱,中國經濟抵禦貿易戰的能力,超出華盛頓預期。
4月19日,第137屆廣交會第一期結束;4月23日,第二期開展迎客。截至4月24日中午,本屆廣交會已有來自218個國家和地區的超過19萬名境外採購商到會。外商採購熱情空前,有的甚至在麥當勞餐廳裏談生意簽約。萬商雲集,見證中國對外貿易的成長性與韌性。
…………
從中,世界感受到了一以貫之的穩定性。這是一種不受干擾、不被打亂節奏的運行狀態,更是一種穩實、從容、堅定的發展心態。
穩實,在於既正視短期外部衝擊造成的壓力,更看到長期向好的支撐條件和基本趨勢沒有變,黨中央對外部環境變化帶來的困難已經作了充分估計,做好了應對各種不確定因素的準備。
從容,在於心中有數、手裏有牌,宏觀政策儲備充足,根據需要隨時可以出台,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堅定,在於我們從來都是在克服困難挑戰中前進的,不管國際風雲如何變幻,都矢志不移推進中國式現代化,成為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貢獻者和穩定錨。
4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分析研究當前經濟形勢和經濟工作。會議指出,「以高質量發展的確定性應對外部環境急劇變化的不確定性」。
執大象,天下往。
「面對動盪的世界,中國始終是理性、堅強、可靠的夥伴」,有外國政要認為,「中國帶來的不僅是穩定性,更是未來持久的希望」。
變亂交織的世界,為什麼中國意味着確定性、未來性、機遇性?
圖片來源:廣州日報微信公眾號
(二)
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堅持做艱難而正確的事,新時代以來,多少泰山壓頂的時刻,多少風高浪急的挑戰,多少難啃的硬骨頭,我們「風雨不動安如山」,書寫了「兩大奇蹟」新篇章,為世界帶來「確定性」。
2024年,關鍵時期的關鍵一年。受多方面因素影響,二季度、三季度我國經濟增速放緩,一度面臨市場預期和信心不穩、主要指標增速回落的不利局面。
黨中央因時因勢、果斷決策,特別是2024年9月26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及時部署一攬子增量政策,打出一套增動能、穩預期、強信心的組合拳。
降準降息,更好服務實體經濟,綜合施策,穩定樓市股市;加力擴圍實施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有效擴大內需;增加地方化債資源10萬億元,為地方減壓賦能……政策精準發力、協同配合。
效果立竿見影。進入10月,社會預期和信心增強,中國經濟明顯回升,全年運行走出了一條「前高、中低、後揚」的曲線,圓滿完成經濟增長5%左右的目標。
今天再次回顧這一重要會議,深感這是「宏觀調控的一次里程碑式出手」,「一攬子增量政策無論在力度、廣度還是深度上,都可以用『空前』來形容,是我國宏觀調控史上的標誌性事件」,深刻彰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在戰略上的前瞻性、策略上的靈活性、戰術上的系統性。
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閒庭信步。全國上下形成高度共識:「黨中央集中統一領導是做好經濟工作的根本保證,在關鍵時刻、重要節點,黨中央及時研判形勢、作出決策部署,確保我國經濟航船乘風破浪、行穩致遠。」
再看這次對美濫施關稅的一系列反制措施。黨中央始終沉着冷靜,保持戰略定力,牢牢掌握道義制高點和鬥爭主動權。
我們一開始就強調「不願打,但也不怕打」,重申「談,大門敞開;打,奉陪到底」,展現了不畏霸權、捍衛公道的堅強意志;
發布《關於中美經貿關係若干問題的中方立場》白皮書,以大量事實澄清中美經貿關係的本質,有力駁斥美方所謂「貿易吃虧論」;
通過對等回擊用好組合拳、打好主動仗,舉起反抗美國經濟霸凌的大旗,並在世貿組織爭端解決機制起訴,同時宣示如果美方繼續關稅數字遊戲,將不予理會,倘若美方執意繼續實質性侵害中方權益,將堅決反制,奉陪到底……
泱泱中華,文明悠久;君子之國,大道之行。
中方的反制措施,有理、有利、有節,合情、合道、合法,打破美方搞「關稅訛詐」的企圖,展現捍衛國際規則與道義的大國擔當,彰顯任爾東西南北風、亂雲飛渡仍從容的底氣和定力。
中國經濟早已是一片大海,綜合實力今非昔比。
全國統一大市場加快構建、國內大循環不斷暢通,關鍵領域對外依存度不斷降低……今天的中國,產業規模大、門類齊全、集群化特徵明顯、配套能力強,意味着「別人不給我們開門的時候,我們自己還能活下去、活得更好」。
更重要的是,中國已成為全球產業鏈供應鏈的「關鍵一環」,想和中國「脫鈎斷鏈」無異於癡人說夢。有國際人士來華調研深有感觸:這裏擁有獨一無二的工業體系與供應鏈生態,國際資本難以割捨。
「夯實我國經濟發展的根基、增強發展的安全性穩定性」「在各種可以預見和難以預見的狂風暴雨、驚濤駭浪中增強我國的生存力、競爭力、發展力、持續力」,今天回看構建新發展格局的戰略考量,我們更加深刻領會到黨中央作出這一重大決策的戰略遠見。
4月15日,英國《金融時報》分析指出,在這場針鋒相對的較量中,中國握有多張「王牌」——日益多樣化的出口市場、巨額美國國債、對關鍵戰略礦產的掌控,以及應對危機時國家體制上的優勢,這些籌碼不僅能讓中方經受住考驗,還能在談判中凸顯出自己的實力。
歷經苦難輝煌,不斷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今天的中國是擁有團結奮鬥的強大政治凝聚力、發展自信心的中國。
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我們堅持黨的全面領導、堅決維護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權威和集中統一領導,形成風雨來襲時「最可靠的主心骨」,集聚萬眾一心、共克時艱的磅礴力量,集中精力發展壯大自己,這是中國「確定性」的根本所在。
前進道路上,有習近平總書記領航掌舵,全黨就有「頂樑柱」,14億多中國人民就有「定盤星」,在任何困難和風險面前,腿肚子不會抖,腰杆子不會彎。
圖片來源:人民日報新浪微博
(三)
咬定目標不放鬆,風雨無阻向前進,我們再難也要蹚出一條新路,鍛造了「越壓越強」的發展韌勁,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機遇,鑄就了中國的「未來性」。
前不久,美國《紐約時報》網站刊登該報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的文章《我看到了未來,它不在美國》。
中國上海,華為練秋湖研發中心。弗里德曼在這裏看到了「真正的明日世界」,感慨這個中心可以說是華為對美國試圖將其扼殺的回應。
弗里德曼認為:「中國製造業像今天這樣強大的原因,不僅在於它能更便宜地生產東西,也在於它能更快、更好、更智能地生產東西,而且正在越來越多地將人工智能融入產品中。」
半導體產業的博弈之變,從一個側面展現中國「未來性」的成長史。
4月11日,中國修改半導體產品「原產地」認定規則。「集成電路」進口報關以「晶圓流片地」作為原產地,這意味着一些美系技術主導的半導體產品,將很難通過封裝地模糊關鍵技術歸屬,躲避關稅反制。
曾經被半導體狠狠「卡脖子」的中國,精準反制的底氣何在?
時針撥回到2017年,美國挑起對華貿易戰,半導體行業成為被「圍堵」最慘烈的行業之一。中興、華為等被列入美方出口管制「實體清單」,先進制程下的高算力、人工智能晶片被美方限制出口。
「小院高牆」激發「自強雄心」,有「八年圍堵」,就有「八年突圍」。
2024年,中國集成電路產量和出口額均創歷史新高,分別達4514億塊、1.1萬億元,全產業鏈核心技術加速突破,智能光計算晶片、類腦互補視覺晶片等一批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越過山丘,中國成為全球第二大晶片出口國,加強半導體產業鏈自主可控的信心更加堅定。
從「被極限施壓」到「精準反制」,騏驥一躍的背後,是中國人民植根於歷史深處的志氣、骨氣、底氣。
「堅持走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立足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發揮我國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勢,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把科技命脈和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習近平總書記鏗鏘有力的話語,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人民的膽與略。
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壓。哪裏有封鎖,哪裏就有突圍;哪裏有打壓遏制,哪裏就有創新突破。
新時代以來,我們抓住發展新質生產力這一最重要的供給,堅持以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釋放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強勁推動力與支撐力,更展現出一幅嶄新的未來圖景。
曾經,我們進口的高性能計算機,被賣方要求建「玻璃房子」,鑰匙由外方掌管;如今,我國自主研製的「天河」超算,性能摘下世界桂冠。
曾經,美國發布人工智能相關出口管制措施;如今,當矽谷還在為算力成本發愁時,中國的「深度求索」已實現對「算力即權力」行業法則的顛覆。
今天的中國,擁有全球最完備的工業體系、最豐富的應用場景、最龐大的工程師隊伍,在全球價值鏈的各行業上下游十大關鍵節點中,中國主導的關鍵節點數量約佔一半,是全球最佳投資目的地之一。
中國科技創新不斷刷新人們認知、進入密集井噴期,外國媒體和國際人士感嘆,中國正以「寒武紀式創新爆發」重塑世界科技版圖。
歷經衝擊磨難,新時代中國總能化危為機,在劈波斬浪中開闢新空間,就在於我們不僅有戰略謀劃,有堅定鬥志,還有策略、有智慧、有方法。
「在困難和挑戰中看到前途、看到光明、看到未來,保持發展定力、增強發展信心,保持愛拼會贏的精氣神。」這是面對困難的基本態度。
「解決問題的過程,也是發展前進的過程。」這是看待和處理問題的辯證思維。
「要推動新質生產力發展,使我們國家能夠在現代經濟大潮中始終保持弄潮兒的角色。」這是把握髮展戰略和策略的歷史主動。
錨定戰略目標,堅定發展信心,知難而進、迎難而上,集中精力開闢發展新賽道、塑造發展新優勢,正是中國鑄就「未來性」的根本所在。
「全力戰勝前進道路上各種困難和挑戰,依靠頑強鬥爭打開事業發展新天地。」面向未來,我們信心十足、力量十足。
圖片來源:財經雜誌微信公眾號
(四)
堅持「握手」而非「揮拳」、「拆牆」而非「築壘」、「聯通」而非「脫鈎」,中國始終站在歷史正確的一邊、站在人類文明進步的一邊,在開放的條件下推進高質量發展,在擴大國際合作中提升開放能力,不斷以中國式現代化新成就為世界發展提供新機遇,塑造着中國的「機遇性」。
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25年年會,有21個國家的86名跨國企業正式代表參加,首次參會的跨國企業數量創新高。
多家國際機構密集上調中國經濟增長預期,國際投行相繼上調中國資產評級,全球資金在重新配置中流向中國資產。
「下一個『中國』,還是中國」「與中國同行就是與機遇同行」,「看好中國」為何成為國際社會的共識與行動?
今天的中國,擁有全球最大規模中等收入群體,有近3億農業轉移人口正加快市民化進程。在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超1.3萬美元的當下,14億多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蘊藏巨大增長潛力。有外媒坦言,放棄中國市場,等於放棄未來10年的增長門票。
今天的中國,擁有強大創新力、創新鏈,作為全球創新重要一極的影響力持續提升。從拜耳醫藥,到大眾汽車,越來越多跨國企業把創新中心放在中國。外國媒體認為,中國正從「世界工廠」轉變為「創新大陸」。
蘋果公司行政總裁庫克曾談到,蘋果選擇堅守中國製造的原因並非出於勞動力成本低廉,而是基於中國在技能密度、供應鏈成熟度及產業協同效率上的獨特優勢。許多外資企業選擇中國,看重的不僅是中國大市場,還有全球頂尖的創新生態。
開放成就現代化。以開放發展自己、造福世界,是中國的堅定信念。在全球保護主義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中國始終以開放姿態為全球經濟注入穩定性,被各方視為「確定性的綠洲和投資興業的熱土」。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中國堪稱當今世界推動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的最大旗手、引領開放合作潮流的中堅力量。
3月28日,習近平主席會見國際工商界代表時重申:「中國推進改革開放堅定不移,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利用外資的政策沒有變也不會變。」
我國外資准入負面清單,從最早的190項縮減到現在的全國版29項和自貿試驗區版27項,製造業領域已實現「清零」。
從《關於實施自由貿易試驗區提升戰略的意見》提出打造開放層次更高、營商環境更優、輻射作用更強的改革開放新高地,到《關於加快推進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試點工作方案》致力推動服務業開放提速加力,再到《上海國際金融中心進一步提升跨境金融服務便利化行動方案》明確提升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CIPS)功能和全球網絡覆蓋……中國穩步擴大制度型開放,積極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一流營商環境,創造透明、穩定、可預期的政策環境。
中國機遇,世界分享。
第五屆中國國際消費品博覽會,越南咖啡、馬來西亞榴槤、柬埔寨大米……各國優勢產品競相搶灘,參展商感嘆「從果園到餐桌,處處都有市場機會」。
從積極搭建進博會、廣交會、服貿會、數貿會、消博會、鏈博會等國際合作平台,到持續打造「投資中國」品牌、啟動「購在中國」系列活動,一系列深受歡迎的國際公共產品,彰顯了中國主動開放市場、共享發展紅利的誠意。中國正繼續挖掘進口潛力,把中國超大規模市場打造成為世界共享大市場。
中國發展,造福世界。
4月11日,深圳產業出海聯盟與馬來西亞有關方面簽署了金額達220億美元的《中馬國際高科技生態產業園協議》,重點導入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裝備等戰略新興產業,首批已鎖定大疆創新、比亞迪電子、欣旺達等28家深企入駐。
今年一季度,我國與共建「一帶一路」國家進出口規模再創歷史同期新高,占外貿比重達到51.1%。中國風電、光伏產品出口到全球200多個國家和地區,幫助這些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獲得清潔、可靠、用得起的能源,持續在全球綠色轉型中發揮重要作用。
同球共濟,和合共生。
經濟全球化是歷史潮流,開放合作是時代大勢。儘管遭遇逆風和回頭浪,但世界決不會退回到相互封閉、彼此分割的狀態,多邊主義是解決世界面臨困難挑戰的必然選擇,只有合作共贏才能辦成事、辦好事、辦大事。
堅持開放合作、互利共贏,以開放促改革、促發展、促創新,致力於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集中精力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正是中國「機遇性」的根本所在。
乘歷史大勢而上,走人間正道致遠。
從五千多年文明中走來,向着民族復興的目標澎湃而去。一個「集中精力辦好自己的事」的中國,一個「始終站在歷史正確一邊」的中國,砥礪奮進、凱歌以行。
歷史已經並將繼續證明——
沒有任何力量能夠阻擋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進步伐。
頂圖:4月15日,有「中國第一展」之稱的廣交會迎來第137屆。15日至19日舉行的廣交會第一期以「先進製造」為主題,首次增設服務機械人專區。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