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有個澠池縣,縣城南有個會盟台。台不大,名氣不小。相傳2000多年以前,秦昭襄王和趙惠文王會盟的故事,就發生在這裏。
近日,在當地朋友鄒強的陪同下,我專程來到這裏,尋找那段歷史。
澠池城南有一處部隊營房,原來駐紮着54集團軍的一個團。幾年前部隊編制調整,這個團被調離,只留下一大片營房閒置在這裏。秦趙會盟台,就在營區附近。
我來到會盟台已是傍晚時分,大雨初歇,雲霧低垂,暮色蒼蒼,隱隱中似有一股殺氣。會盟台其實就是一個小土堆,占地不到兩畝,台高約十餘米,台上槐柏交錯,鬱鬱蔥蔥。我不僅暗嘆,如此狹小的舞台,如何承載得起那部歷史大劇!
古秦趙會盟台碑
台腳下豎立一塊石碑,碑上刻有「古秦趙會盟台」六個大字,是抗日戰爭期間,國民黨第一戰區司令長官衛立煌倡議重修會盟台所立。繞碑一周,拾階而上,經過五十二級石階,就到了台頂。台上立有一亭,是1985年澠池縣人民政府在原存遺蹟的基礎上重新修建的。亭高8米,系雙層八角挑簷尖頂式仿古建築。亭正中豎一四方碑碣,西面為「重修古秦趙台碑記」,東、南、北三面分別為著名書法家舒同、楚圖南、肖勞的題詞。
今天遊客寥廖,微風習習,時而傳來一兩聲鳥鳴。我坐在亭子邊的欄杆上,傾聽歷史老人無言的敘說。
戰國後期,秦國恃強凌弱,連續三次向趙國用兵。趙國被打得遍體鱗傷,但就是不投降。忽一日,秦王致函趙王,咱們不打了,請趙王到澠池,咱們坐下來談談。
趙王心裡害怕,不敢去。上大夫藺相如說,大王如不去,我們就輸了理。沒事兒,我跟您去。於是,趙王如約而至。秦趙會談在此上演。
談一開始,秦王就想在氣勢上壓倒趙王。秦王說,我聽說趙王擅長鼓瑟,請你來一曲助助興,如何?趙王不敢不從。一曲未了,秦王吩咐隨行史官:記下,某年某月某日,趙王為秦王鼓瑟!
藺相如大怒,捧缶(古代一種陶製打擊樂器)上前,請秦王擊缶。秦王不從。藺相如說:秦王,我離你只有五步,如果你今天不答應我,我和你拼個你死我活!秦王無奈,只好勉強敲了一下。藺相如命令趙國史官:記下,某年某月某日,秦王為趙王擊缶!
第一回合,雙方打了個平手。
秦國大臣又提出條件:請趙國割讓十五城為秦王壽!這就是赤裸裸的敲詐了。藺相如不慌不忙:來而不往非禮也!也請秦國割讓都城咸陽為趙王壽!
第二回合,又打平了,秦國沒占到任何便宜。
最後,兩國決定休兵言和,結為同盟。為了表示誠意,雙方把兵士攜帶的兵器就地掩埋,化劍為犁,化干戈為玉帛。於是,在兩國談判原址,形成了一個土台,這個土台就是現在我腳下的會盟台。
這場談判,從表面上看,秦國什麼都沒得到,趙國什麼都沒失去。而且秦國撤兵,趙國贏得了和平。趙國不是贏了嗎?
我年輕時讀到這段歷史,心裡總是存有疑問。在秦強趙弱的情況下,秦國向趙國求和,這是為什麼?
原來,在秦國的南方,又一個大國楚國,正在悄然崛起,楚國的強大對秦國構成了威脅。秦國雖然很強,但同時對付南北兩個對手,也是力不從心。因此,秦國必須擺脫兩面受敵的不利局面,集中力量應對主要威脅。秦國和趙國講和,是形勢所迫,緩兵之計,是秦國政治家為趙國設的一個套兒。
這一招成功了。秦國擺平了趙國,解除了後顧之憂,舉全國之力對付楚國,很快就把楚國制伏了。秦國隨即調轉槍口,北上伐趙,長平一役,趙國全軍覆沒。
秦趙會盟,得分最多的是藺相如。史書贊他臨危不懼,挺身而出,捍衛了趙國的利益。但是這樣一個政治家,他怎麼就沒有看穿秦國的陰謀呢?
假如趙國不與秦國講和,而是與楚國結盟,趙國與楚國形成犄角之勢,對秦國形成南北夾擊,那恐怕歷史就要改寫了。
由此我想起了唐代文學家杜牧的一句名言: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這句話裡邊其實包含了這樣一層意思:滅趙者趙也,非秦也!(李長在)
頂圖:會盟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