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國廣袤的飲食版圖上,「八大碗」猶如一串璀璨的珍珠,串聯起大江南北的宴席文化。當我們的味蕾導航定位至北緯30°的皖南秘境,在古徽州黟縣的群山環抱中,柯村鎮正用八隻瓷碗,盛裝着獨屬於這片土地的味覺史詩。
農家灶台上的山野珍饈
柯村的「八大碗」,誕生於稻田裡的美食革命。2024年秋分時節,柯村鎮石雲河畔的千畝稻田翻滾着金色的波浪。在這片豐收盛景里,「慶豐收品美食」暨心靈雞湯稻田裝置盆地藝術季系列活動正如火如荼地進行,現場人潮湧動,歡歌笑語,非常熱鬧,特別是當柯村鎮下轄的八個村的村書記化身美食推介官,捧出八道凝聚村莊智慧的招牌菜依次登台時,將活動推向高潮,當炊煙與歡笑交織,「柯村八大碗」的品牌在豐收的喜悅中破土而出。自此「柯村八大碗」從農家灶台躍升為遊客餐桌上「旅遊套餐」,藉助互聯網傳播成為遠近聞名的「網紅套餐」。
「我們的菜餚向來有口皆碑,但缺乏系統梳理。」鎮長吳雪穎道出了這場美食革命的初衷。八個村各自推選代表菜,經過現場烹製、專業評審,最終讓深藏閨中的山野珍饈,以「八大碗」的新裝驚艷亮相,讓柯村老味道煥發了新的活力。
領銜八大碗的「黑多多黃精黑雞湯」,堪稱徽州山水的液態紀念碑。其靈魂食材柯村黑雞,不僅是黟縣五黑產業拳頭產品之一,更是黃山市唯一通過國家級保種認證的地標性農產品。柯村黑雞又叫黃山黑雞,是一種獨特的地方畜禽遺傳資源,是柯村農業的一張亮麗名片。2009年8月,黃山黑雞被農業部列為國家地方保護品種。2018年2月,農業部正式批准對黃山黑雞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2020年12月,黃山黑雞被農業農村部納入第三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名錄。
這些有着「林間黑鳳凰」之稱的黃山黑雞大多散養於山林之中,白天覓蟲食草飲泉,夜晚棲於樹沐於月,體型雖小,卻靈健異常,黑羽紅冠,喙尖爪利。獨特的地理環境造就了弱鹼富硒的獨特肉質。當黑雞遇上九華余脈的黃精,便成就了一盅盅滋補養生的金色瓊漿。
黃山黑雞飛向全國餐桌
「現在訂單都排到來年了!」2008年在柯村開起「柯村一樓」第一家農家土菜館經營者洪武見證了黑雞產業的蝶變。自從有了「柯村八大碗」這個品牌以來,黃山黑雞市場銷售供不應求,從長三角到珠三角,從京津冀到川渝地區,這隻黟縣柯村「黑鳳凰」跟隨訂單正飛向全國餐桌。養殖戶們笑稱:「以前是雞找市場,現在是市場追着雞跑。」
位列次席的「山跑跑黑豬紅燒肉」,承載着百年的養殖智慧,是十里八鄉鄉親們的最愛。柯村黑豬以肌肉中鑲嵌的雪花紋理聞名,富含鐵質、蛋白質、油酸和亞油酸,低膽固醇,其肉質細膩,鮮香可口。醃製的臘蹄品質堪比「金華火腿」。
柯村革命先烈柯伯達的孫子、脫貧戶柯春友和他的弟弟柯春桃兄弟「包養式訂單」,正是這道美味最好的市場註腳——「去年養的兩頭黑豬,還沒出欄就被外地朋友預訂了。」
「黟柯紅心辣椒煎餅」和「紅黑雙寶能量盤」看似尋常,卻是刻在柯村人DNA里的紅色記憶。1934年寒冬,這兩道粗糧曾溫暖過紅軍戰士的胃,讓紅軍戰士迸發出「當紅軍最光榮」的豪邁誓言。
村支書柯文平說:「吃一口煎餅,就能感受到方志敏當年『緊握欃槍、任它風暴』的革命鬥志。」90多年過去了,這兩道看似平常的食材,因了紅色情結,而今卻成為本地地道的家常菜,而且越吃越有情調、越有幹勁,似乎紅色基因正是通過它們注入柯村幾代人的血液之中,化作奮力開拓、積極進取的不竭動力,把柯村建設得越來越美。一年四季,紅色、古色、綠色、金色、黑色,五彩交織,鄉村裝扮越來越有范,村民生活變得越來越有滋味。
紅色熱土飄蕩時光醇香
其餘四碗各具風流。「Q彈百分百紅薯粉絲」演繹着寶溪村三百年的澱粉藝術;「泉跳跳紅燒石斑魚」記錄着山澗精靈的鮮美;「蒸汽山珍三重奏」是菌菇界的交響樂;「歲月記憶臘味盤」則封存着時光的醇香。
在這片紅色熱土上,我們心目中的「金牌廚娘」羅月花、胡向紅、柯碧桃等正用鍋鏟續寫美食傳奇。當遊客將八大碗掃蕩一空時,她們臉上綻放的笑容,恰是柯村味道最好的品質認證。「看到自己做的菜被吃光,那才是一天中最驕傲的時刻。」
一碗一世界,一味一鄉愁。八大碗滲透着老區人民的堅韌與質樸、智慧與創新。從革命年代的粗茶淡飯,到如今的網紅套餐,「柯村八大碗」不僅承載着舌尖上的鄉愁,更見證着一個村莊的華麗蛻變。春采山珍、秋制臘味,當炊煙升起時,八大碗裡盛滿的,是柯村人對美好生活最樸實的嚮往,也是這片土地最動人的故事。(彭正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