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震撼看展,央美「傳移模寫」顛覆你的國畫認知

震撼看展,央美「傳移模寫」顛覆你的國畫認知

責任編輯:鄭嬋娟 2025-04-17 14:22:40 來源:深圳特區報

展期被「破天荒」地延長兩次,業界盛讚它是國畫臨摹教學的「天花板」,小紅書上網友驚嘆這是「最好拍」的中國畫展覽,4月15日,「傳移模寫: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臨摹教學作品展」進入閉展倒計時第二天,位於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三層展廳內觀眾仍絡繹不絕,「還想最後再多看幾眼。」一位女觀眾說。

大師們的臨摹習作

2.jpeg

步入展廳首先看到的是于非闇臨傳北宋趙佶《御鷹圖》,這位中國20世紀傑出的工筆花鳥畫家把他對「千年知音」宋徽宗的喜愛傾注於這個臨摹本上,北宋末年宮廷繪畫的富麗堂皇和工細精微展現得淋漓盡致。

另一側的齊白石臨清朱耷《瓶花》及《記八大山人畫稿》兩幅作品也頗為引人注目。白石老人還在畫上寫了兩篇「小作文」記錄心路歷程:1907年夏,齊白石客居廣東省城,見街上有人拿着八大山人的畫作在售賣,但是賣「一百金」實在是太貴了,於是他就悄悄地把這幅作品臨了下來。他又說:「餘一生作畫不喜臨仿,此幀見遇八大山人本,因記。」一代大師,就是這樣帶着自己對八大山人畫作的渴望,向着更高的藝術層次進發。

2.jpeg

展廳內,觀眾可以看到葉淺予臨敦煌石窟壁畫珍禽瑞獸、王雪濤臨明呂紀《雪梅斑鳩》,吳作人、孫宗慰、張仃、方增先等畫家臨麥積山石窟、炳靈寺、敦煌石窟壁畫臨摹作品。有觀眾欣喜地說:「我看到了大師們在當學生時的臨摹作品!」也有央美在讀生高興地在社交媒體上發帖慶賀自己的臨摹作品入選這一展覽。

3.jpeg

本次展覽展出了央美百年來中國畫臨摹教學的臨摹作品、課徒稿及臨創轉化創作共300餘件。展覽呈現了從北平藝專到當下中央美院的臨摹教學,包括「經典」「遺產」「精研」「變化」4個板塊。各板塊之間相互關聯,組成了系統性的中國畫臨摹教學體系。

2.jpeg

展覽由中央美術學院主辦,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承辦。中央美術學院院長林茂在開幕式上表示:「中國畫既要守護文化底色,更需探索新語言、新形式,正如李可染先生多次提到的:『以最大的功力打進去,以最大的勇氣打出來』,這種繼承與創新的雙向路徑正是中國畫在當代保持活力的關鍵。」

學習古人 找到自己

「傳移模寫」是中國古代繪畫「六法」之一,指臨摹作品。中國畫的發展創新,離不開對傳統經典的傳承。

3.jpeg

「臨摹作為中國畫傳統教學的主要模式已有千年歷史。」九旬高齡的中央美術學院老院長靳尚誼也來觀看了展覽,他說,20世紀50年代,中國畫教學建立了臨摹、寫生、創作「三位一體」教學體系,在方法上將臨摹、寫生與創作有機結合,從原則上使傳統、生活與創作相統一。

「中國畫的發展應當借鑑歷史經驗,摒棄無謂的爭論,在傳承與創新中不斷前行。如何在臨摹與寫生之間找到平衡,是中國畫教學與創作必須思考的問題。」他說。

2.jpeg

本次展覽中有一個三位畫家同臨一幅畫的展示引發很多觀眾駐足,它就是盧沉在1958年、姚有多在1958年、徐華翎在1998年臨宋佚名《朱雲折檻圖》。

「傳移模寫、遷想妙得,這是中國畫的學習、感知形成的傳統,不斷傳習經典題材和畫法。而在同一母題的延續中,每個時代都會賦予作品不同的價值和趣味。」 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丘挺在接受採訪時說:「我想這個問題可以從多個視角進行回應,希望通過這次展覽,能夠把這些問題做一個比較好的回答。」

3.jpeg

作為此次展覽策展人,丘挺表示,本次展覽不僅是對百年中國畫教學傳統的梳理,更是對中國畫未來發展的深入思考。「傳統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但真正的關鍵在於如何理解和傳承。」

他指出,「傳移模寫」正是古人與今人建立聯繫、拓展創作邊界的重要方式。臨摹不僅是教學基礎,更是藝術家自我完善的重要途徑。中國畫所臨摹的傳統經典不僅具有純正性和啟示性,同時也蘊含着實驗性與開放性。

「中國畫在傳承經典的過程中,既遵循傳統法度,又鼓勵個性化理解與創新。這一現象反映了中國文化自信的核心——經典不僅是技法的承載,更是不斷被闡釋、重構和再創造的藝術母題。在『古與今』的交融中,中國畫通過傳移模寫這一方式,實現對經典的深入研究,同時賦予其新的時代表達,使其在不同歷史階段煥發新的生命力。」丘挺說。

讓中國畫「鮮活」起來

本次展覽還為年輕人提供了特別的打開方式,「3·8夜遊CAFAM(註:中央美術學院英文縮寫)」開啟了一場特別的國潮風藝術之旅。

2.jpeg

來自20所北京高校漢服社的150位同袍與慕名而來的其他觀眾在展廳中徜徉,身着漢服感受「春春江江花花月月」的美學意境,在筆墨、音韻、器物之間,與中國傳統藝術進行一場跨時空的對話。

3.jpeg

中央美術學院與中國音樂學院國樂系合作,由專業的演奏者帶來精彩的演繹。琵琶、二胡、古箏等傳統樂器共同奏響中國古典名曲,《良宵》《思泉》《將軍令》等曲目依次上演,讓展廳變成了流動的音樂廳。

2.jpeg

珍藏於館內的 8 幅歷代名畫真跡複製品,由中央美院國畫系導師團隊現場指導,通過傳統筆法復刻等沉浸式體驗,帶領參與者進入晉唐青綠山水、宋元水墨花鳥勝境。

文人雅舍也被搬進展廳!在展覽最後兩個板塊的交匯處,一扇梅花窗銜接着兩個區域,梅窗的前方設置了一個特別的「書齋」。精選的匾額與楹聯點綴於廊柱亭台之間,觀眾在參展作品所繪的人物山水花鳥之中,恍惚進入一個真實與繪畫之間的園林空間。

3.jpeg

展覽最後一件作品叫《GAN GALA 人工神經雅集》。作者用機器視覺的方式識別了中國宋畫、書法及西方文藝復興畫作中的視覺形象,形成了一套定向分類的大型數據集,通過GAN進行人工智能的生成並組織構圖,拼貼成一副機器視覺下的雅集圖。

有人看完質疑:當AI在0.3秒內生成《富春山居圖》風格的數字作品,當八大山人的筆墨意趣通過算法被精準復刻,傳統中國畫教學中的臨摹訓練是否已經過時?

也有人看完欣慰:我們訓練人工神經網絡學習中國人的審美,它包含對山水自然的抽象,對筆法風骨的表現,對花鳥器物的象徵,對人物形象的凝練。我們強調人對AI的審美規訓,這種態度主導了AI Transformer模型的文化基底。

「展覽在一件透過如意窗看到的AI結合中國畫的作品中收尾,但這裏不是尾聲,而是走向未來的又一個開端。」丘挺說。(作者:深圳報業集團駐京記者 陸雲紅)

責任編輯:鄭嬋娟 震撼看展,央美「傳移模寫」顛覆你的國畫認知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8734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