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騰訊公司宣布10年內出資100億元人民幣,長期穩定地支持一批傑出科學家潛心基礎研究、實現「從0到1」的原始創新。「原創性基礎研究是科技創新這座摩天大樓的隱形地基,也是社會發展與文明前進的關鍵變量。長期穩定支持原創,是新基石項目的核心資助理念。」中國科學院院士、西湖大學校長、「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科學委員會主席施一公向心懷熱忱與勇氣的科學家發出邀請:「我們期待新一期申報人,在科學認知的最前沿引領世界,展示自己的夢想、創造性與壯志雄心。你準備好了嗎?」
記者今日從騰訊了解,2025年度「新基石研究員項目」4月15日起開放申報,該項目是一項聚焦原始創新、鼓勵自由探索、公益屬性的新型基礎研究資助項目。據介紹,「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由新基石科學基金會運營,設置數學與物質科學(Mathematics and Physical Sciences)、生物與醫學科學(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Sciences)兩個領域並鼓勵學科交叉研究。新基石研究員資助類別分為實驗類和理論類:實驗類不超過500萬元每人每年,理論類不超過300萬元每人每年,連續資助5年,資助期滿後如通過續期評估,可繼續獲得資助。
在滿足寧缺毋濫的評審原則下,本年度「新基石研究員項目」計劃資助不超過35人。即日起至6月15日,申報人可通過項目官網(https://www.newcornerstone.org.cn)進行申報。資助名單預計將於今年第四季度公布。
10年穩定支持200至300位傑出科學家
施一公表示:「這個項目在設立之初,在2022年、2023年連續兩年開放,回應了科學界長久以來對支持自由探索的熱切期盼。但我們也尊重科學人才成長的基本規律,本着長期主義的精神進行人才遴選,堅持入選研究員的高門檻、高要求和高水平。因此,未來『新基石研究員項目』將保持兩年一次的開放頻率,10年穩定支持200至300位傑出科學家,為他們的自由探索提供最大空間。」
在「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本年度的計劃資助名額中,將有6個名額用於資助青年科學家(男性未滿40周歲;女性未滿43周歲)。美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生物與化學交叉研究中心主任、「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科學委員會委員袁鈞瑛介紹說:「中國青年科學家群體正在快速成長,他們精力充沛,最具活力。我們希望重點培育和支持這些基礎研究的生力軍放膽追夢。同時,全社會目前都更為尊重青年女性開展科研工作時的客觀情況,『新基石研究員項目』也響應了這一趨勢,重視女性科研人員的成長發展。」
支持懷揣科研夢想、探索未知邊界的科學家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支持一批懷揣科研夢想、探索未知邊界的科學家瞄準最前沿的課題,安心做最核心的工作。」中國科學院分子植物科學卓越創新中心(原植物生理生態研究所)研究員王二濤如是說。
「我向領域裏很有名的國際同行介紹這個項目,他們都會反覆確認,你確定是這個金額?並且不需要考核你?他們說,真的羨慕你們在中國有這樣的機會。在全球範圍內,這都是一個非常有特色的資助。」清華大學教授孫超如是說。兩位新基石研究員的評價正來自於這個項目着力凸顯的宗旨與特色:長期穩定支持原創,重在「選人不選項目」,鼓勵自由探索。在2025年度的申報評審等各個環節,「新基石研究員項目」也將以多種方式對此加以體現。
北京大學教授、新基石研究員董彬表示:「項目叫『新基石』,就意味着研究員要做的是某種基礎性、顛覆性、基石一樣的東西,它期待研究員執着地追求真理,大膽地探索藍海。」
據了解,新基石研究員選擇原則是「以人為本,着眼未來」,前提是客觀公正地評價申報人的科學品味與創新能力。「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的評審分為三個階段,初篩、初審和終審,每一輪評審都由具有國際視野、在國內外參加過大型科學項目評審的一流科學家完成。今年在初審階段,將充分發揮民間基金會的優勢,繼續堅持100%的海外同行評審。
摘下枝頭的「金蘋果」
「這就是新基石所倡導的真正意義上的自由探索,你不知道它以後會長成大樹,還是小木杆,但新基石研究員們得到了一個機會,可能通過堅實而有價值的工作,摘下枝頭的『金蘋果』。」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教授、新基石研究員徐文東正在從臨床現象出發,探索成年大腦的可塑性。找到大腦「返老還童」的可塑性開關,這可能是一條尚沒有觀眾的「新賽道」,但未來人們對衰老可能會給出新的答案。
「新基石研究員項目」的資助,被研究員們稱為「最好用的一筆科研經費」,它的資助強度大、自由支配度高,讓研究員們可以購買昂貴的設備,更可以靈活地招募研究人員,豐富團隊的構成結構。北京大學教授馬丁的團隊中的博士後,原本都是多相催化背景,但現在,高分子、有機化學等背景的研究者加入進來。「
在資金支持之外,新基石科學基金會也在探索充分發揮民間基金會獨特優勢,為獲資助科學家搭建國際化、高水平的跨學科互動交流平台,以國際學術交流項目Xplorer Symposia(50²科學研討會)為例,這一研討會充分發揮民間基金會在組織國際學術交流上的獨特身份優勢,在生命和物質等領域已召開的5場研討會中,邀請海外科學家近百位,包括諾獎得主、科學突破獎得主等頂尖科學家,成為國際學術交流的重要橋樑,有效推動了國內外科研高效合作。(記者 沛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