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3日上午,國家會展中心(上海),「百萬英才匯南粵」2025年N城聯動春季招聘活動(上海站)舉行開場儀式,廣東省攜3.5萬個高含金量崗位精彩亮相。以華為、騰訊、比亞迪等名企組成的「頂配引才團」,向全球英才發出邀約:選擇深圳,鵬程萬里。
年薪百萬崗位超800個
今年,廣東「新春第一會」——全省高質量發展大會吹響了「百萬英才匯南粵」行動計劃的衝鋒號,重要舉措之一就是以省委、省政府名義開展「2+N」重點招聘活動。此次上海站招聘會作為N城聯動的首場活動,由教育部、中共廣東省委、廣東省人民政府主辦,教育部學生服務與素質發展中心、中共廣東省委人才辦、廣東省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廳、廣東省教育廳、中共深圳市委、深圳市人民政府承辦。
此次廣東省以深圳為主力,攜華為、騰訊、比亞迪等751家單位赴滬,組成「頂配引才團」,崗位總數3.5萬個,其中年薪50萬—100萬的崗位超4000個,100萬以上的崗位超800個。同時以AI簡歷診斷、AI職業能力測評、騰訊AI職業照拍攝等體驗項目,創新實現數字化招聘,進行一場將人才、夢想與科技相交融的「城市路演」。
新型招聘會詮釋創新活力
有別於傳統招聘會模式,此次「百萬英才匯南粵」上海站是一場企業和人才之間「雙向展示、雙向奔赴」的「雙招會」,既有深圳市政府和招聘企業「掏出家底、拿出絕活」現場向青年畢業生展示魅力的「自我推介」,又有千里之外海歸學子視頻連線的熱情自薦。更有科技感、活力調、小資趣、愛才心爆棚的繽紛場景,活動形式獨特新穎,活動現場亮點紛呈。
AI機器人「自我推介」。騰訊、榮耀、優必選、智平方、大族機器人等數十家科技企業和機器人「十三太保」攜「未來裝備」空降現場,機器人、無人機、AI芯片、數碼設備……琳琅滿目的科技產品,展示的不僅是崗位,更要讓求職者觸摸到深圳科技創新的脈動,是深圳和企業向青年才子們的「自我推介」。
390名海外學子熱情連線。此次的招聘會上專門設置了留學生服務專區,為遠在海外無法到現場投遞簡歷的留學生們提供了視頻連線面試,390餘名留學生投遞簡歷並視頻連線面試,多名留學生表示希望歸國後到深圳開啟自己的創新人生。
線上招聘數十萬人圍觀。深圳市人社局與抖音集團合作,在現場專門設置了線上代崗招聘,優合集團、騰訊音樂等科技企業雲端搖人,數十萬人圍觀,熱情互動交流,紛紛表示要「快遞簡歷」到深圳。
在活動現場的博士博士後專區中,比亞迪、鵬城實驗室、港中文(深圳)、中科院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深圳大學5家單位現場簽約11名博士後。
為便利廣大學子指尖求職,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深圳雲計算中心)、騰訊音樂娛樂科技(深圳)有限公司等企業,將攜帶1000+優質崗位通過「dou來雲招聘」直播帶崗,依託抖音億級流量優勢,精準觸達上海及全國求職群體。
選擇深圳 鵬程萬里
數據顯示,深圳已經連續兩年位居《中國城市95後人才吸引力排名》第一。
開場儀式上,不少在深圳工作的企業家、科學家現場分享了自己在深圳的創業逐夢的精彩故事。中國科學院院士、南京大學副校長、中科院深圳先進院學術委員會主任鄭海榮,現場講述了自己在深圳扎根做科研的故事。2007年,從舊金山到深圳,鄭海榮在18年裏見證了深圳從「特區」到「先行示範區」的過程。在他眼中,深圳的魔力在於「半小時產學研生態圈」。他說,深圳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核心引擎,肩負着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國家使命,這裏匯聚了大科學裝置、高水平實驗室和全球頂尖企業,形成了「樓上創新、樓下創業」「半小時產學研生態圈」的獨特優勢。
深圳雲天勵飛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CEO陳寧說,自己選擇深圳有三個關鍵原因:有資源、有溫度、有速度。比如,深圳對到深創業的留學歸國人員和港澳青年,提供留創園和港澳青年創新創業基地等場地支持,最高100萬元的創業補貼和獎勵。對於初創團隊來說,這是一筆非常可觀的啟動資金。
目前,深圳已建成鵬城實驗室等各類創新載體超4000家;推出了「鯤鵬青年創新創業合作計劃」,入庫項目可獲得最高100萬元研發資助支持。去年,深圳推出「人才引進入戶一件事高效辦」,在全國首次實現人才引進入戶全流程網上辦理,足不出戶,「最快24分鐘成為深圳人」。
安居保障方面,深圳已構建起「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的無憂安居體系,可為到深求職的高校應屆畢業生提供為期15天的免費住宿。
更多創新引才舉措陸續有來
本次活動開場儀式上,深圳市與全國9家高校代表共同參與「鵬城i業」進院校啟動儀式,下一步,深圳將逐步實現優質崗位在全國100多所重點高校就業網站全覆蓋鏈接。
除應屆畢業生崗位外,騰訊、智平方等優質企業還將面向2026屆畢業生釋放超7000個實習崗位,提供5500-15000元/月的實習薪資,讓廣大學子提前了解深圳、融入深圳。
據介紹,深圳後續還將推出更多着眼長遠的創新引才舉措,在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復旦大學等頂尖學府內設立就業創業服務站,提供政策解讀、崗位速遞、簡歷直投、遠程面試等一站式線上就業服務。(記者 林麗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