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1日,晨霧未散,安徽省五河縣大崗村潤博稻蝦基地已泛起層層金光。隨着第一網蝦籠破水而出,蝦影翻飛如紅寶石墜入碧波,千尾生龍活蝦在晨光中躍動,為皖北大地拉開春日豐收大幕。「這批蝦王個頭比巴掌還寬!」基地負責人黃躍宗捧着晶瑩剔透的小龍蝦,眼中泛着豐收的光亮,「錯峰上市搶占春節檔,畝均增收逾千元不是夢!」
巧手弄潮:生態養殖的標準化密碼
分揀池邊,工人們戴着統一的藍手套,手法嫻熟地將蝦籠倒懸,清水潺潺中,小龍蝦按規格分流至不同網箱。「看這蝦青素沉積的紋理,像不像會游的和牛大理石紋?」技術員老陳指着蝦鉗根部的翡翠色斑紋笑道。從物聯網水質監測屏到冷鏈物流車,這條從田頭到餐桌的金色產業鏈,正將五河龍蝦打造成長三角餐桌上的「時令硬通貨」。
寸土寸金:稻蝦共生的綠色財富密碼
稻根作窩,蝦糞化肥。這片曾經單季稻虧損的黃土地,如今每畝穩賺1800元。「去年寒潮來襲,我們的蝦苗躲在稻茬迷宮裡安然過冬,周邊塘養戶損失慘重。」黃躍宗掰着指頭算賬,「少打三遍農藥,稻米溢價三成,這生態賬比經濟賬更划算!」目前全縣6.1萬畝稻蝦田年吞吐8441噸龍蝦,產值突破2.55億,相當於每個五河人背着2000元「紅色存摺」奔小康。
蝦影連天:鄉村振興的藍色脈動
暮色四合,冷鏈物流車拖着滿載希望的冰櫃駛向高速公路。「明年我們還要上馬甲殼素加工廠,把蝦殼都變成真金白銀!」黃躍宗望着蝦塘上空的無人機測繪圖,眼中映着無人機返航的藍光。從一產獨秀到三產融合,五河正以蝦為筆、稻為墨,書寫新時代「魚米之鄉」的田園牧歌——當最後一尾小龍蝦躍入冰鮮箱的剎那,整個江淮平原都在為這曲生態致富的華章打着節拍。 (記者 孫軍 通訊員 李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