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國兩會熱議「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之際,深圳海關傳來科技創新捷報。該關自主研發的智能查驗機器人通過引入海關系統全國首個「滿血版」671B大模型DeepSeek-R1,實現技術再突破。在進口危化品監管和水果通關領域形成示範效應,為智慧海關建設注入新動能。
大模型+機器人 打造智能監管新範式
來到蛇口碼頭查驗現場,應用DeepSeek-R1大模型的智能查驗機器人正在快速掃描一批進口車厘子。通過運用人工智能技術,實現水果品名、原產地、果園註冊號、包裝廠註冊號、輸華標記等5項要素的「秒級」智能比對。
「過去人工核驗需要5分鐘,現在查驗機器人僅需10秒即可完成標籤驗核全流程作業。我們在關區主要口岸推廣該功能,有效保障了『2024-2025』櫻桃季進口櫻桃的高效通關。預計在即將到來的榴蓮旺季,水果通關效率較往年也會有明顯提升。」深圳海關口岸監管處潘峰副處長介紹道,「該技術已覆蓋深圳口岸主要監管的近60種進口水果品類,識別精度達到95%,並且已可應用於移動端設備。」
五項核心技術突破 構築「雙智」建設新基座
據介紹,深圳海關科技部門在機器人研發過程中攻克了五大關鍵技術:基於檢索增強生成(RAG)構建貨物監管領域知識庫「查驗寶典」,為一線關員提供快速、準確的監管指引,問答準確率達95.3%;基於擴散模型的圖像修復技術,讓50%破損標籤重現關鍵信息;多模態對齊技術,實現「以圖查文」的跨模態檢索;知識蒸餾技術,將法規文本理解效率提升40%;訓練構建的知識圖譜已收錄2.3萬條危化品實體關係。
該關通過整合梳理海關通關、查驗、艙單、智能卡口、集中審像、稽核查等10個關鍵業務系統數據,匯聚關區近三年超8000種進出口商品涉及HS編碼,構築智慧數據底座,為海關通關驗放、商品檢驗、風險控制、對企監管等多業務條線與場景提供智能化升級基礎。
服務雙循環 培育外貿新動能
在危化品監管領域,DeepSeek-R1構建的「法規-標準-案例」三維知識圖譜也展現出獨特優勢。通過大模型的聯合推理,系統可同步解析MSDS安全數據單、UN包裝代碼等複雜文件,在複雜光照、污損等惡劣環境下仍保持95%的識別精度。自今年1月試點以來,已成功攔截3批次危險品申報不符情況。
「智能查驗機器人對DeepSeek大模型等技術的應用,不是簡單的技術迭代,而是監管模式的革命性變革。」深圳海關口岸監管處副處長潘峰介紹道,「在提升監管能力的同時,我們通過相關技術的應用,實現口岸進口水果整體查驗時間減少30%,進口危化品整體查驗時間減少50%,人工干預環節減少80%,通關效率明顯提高,為推動實體經濟發展、優化口岸營商環境注入新的發展活力。」
在全國兩會強調「統籌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安全」的背景下,深圳海關的實踐為智慧監管提供了新思路,讓新質生產力成為推動口岸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記者 原野)
頂圖:智能查驗機械人正在現場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