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染大洲源,茶香漫古道。在地處皖浙邊陲的歙縣岔口鎮,15915畝茶園如綠毯般鋪展於群山之間。岔口鎮依託得天獨厚的高山雲霧環境,立足「茶產業+生態」融合的發展模式,年產干茶549噸,產值突破6000萬元。
近日,朝陽初升,萬頃金光灑在岔口鎮的文昌古道上,連綿起伏的茶園與青石板鋪就的古道交相輝映。岔口鎮文山村茶農王友琴頭戴草帽、身挎竹簍,一掐、一折、一收,指尖翻飛間採擷「綠金」,與遠山的薄霧構成獨特的田園詩意。
為了保障春茶品質,自2025年3月中旬開始,岔口鎮通過在茶園扡插「粘蟲黃板」進行綠色防控,確保茶葉天然無污染。目前,岔口鎮茶園綠色防控覆蓋率達100%。
岔口村茶葉交易市場是歙縣知名茶葉交易市集之一,引得十里八鄉乃至更遠的茶農前來交易。已經返鄉創業7年的鮮葉收購商吳准正在邊拍攝短視頻邊介紹自家茶品。2017年,計算機專業畢業的吳准決定回家開設茶廠,在收購鮮葉進行統一加工的同時,還通過「線上短視頻帶貨+線下交易市場」雙渠道進行銷售,年收購鮮葉超三萬斤,年產值超百萬元。
「四斤左右的鮮葉才能做一斤茶葉,所以我們對鮮葉的需求量很大,經常會在岔口鎮、大洲源等地大量收購鮮葉。」吳准介紹道。
在岔口鎮周家村農副產品收購中心內,收購、攤青、殺青、烘乾……農副產品收購中心負責人方增新已經從事茶產業20餘年,從收購到成品都親力親為,產出茶葉直供南京、上海等市場。「在制茶工藝中,殺青的溫度一般要控制在380℃,然後憑自己的經驗看火候,盡量避免出現焦葉或者生葉。」方增新說道。
如今,岔口鎮的茶香沿着四通八達的物流網絡飄向長三角,書寫着「一片葉子富一方百姓」的生動實踐,更在共同富裕的畫卷上暈染出春意盎然的生態底色。
「每天下午,我們將農戶採摘的茶葉收購進來,然後在晚上進行加工,最多能收到兩千多斤鮮葉,生產出五百多斤干茶。」方增新表示。(記者 吳敏 通訊員 王潔 陳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