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及香港佛光道場將於5月5日佛誕節,在維多利亞公園4至6號球場舉行一年一度佛誕嘉年華。佛教教主釋迦牟尼佛是一位歷史人物,於二千六百多年前出生於古印度貴族階級的釋迦族,姓喬達多,名悉達多。成道後被尊稱為佛陀,簡稱佛,即覺醒的人。佛誕備受佛教徒重視,寺院每年在佛誕日舉行浴佛儀式,向悉達多太子像作象徵式的浴佛動作,故佛誕節亦稱浴佛節。
浴佛是佛教極具象徵意義的修行方式。參與者以香湯灌沐佛像,不僅是對佛陀誕生的禮敬,也象徵洗去塵勞與煩惱,回歸內心清淨。(香港佛光道場供圖)
維園佛誕嘉年華洋溢着熱鬧歡欣與祥和的氣氛,多年來吸引市民踴躍參與。(香港佛光道場供圖)
佛誕節不僅是宗教節日,也是歷史與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佛教發源於印度,光大於中國,成為中華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精髓。通過理解和慶祝佛誕,人們能夠深入認識中華文化的獨特性。儒釋道三教合一,以互不相同為基礎、互相借鑑為特色,在長期的歷史互動中融合,展現中華文化多元思想和信仰的「共生」格局。佛誕日以寶車載佛像巡行街道的「行像」活動,起源於南北朝,盛行於隋唐。唐宋以後,民間廟會中的迎神出巡重要慶典活動,多為早期佛誕「行像」儀式的延續與發展。至今在各地傳統節慶中,仍可見千餘年前行像活動的遺風,顯見其深厚的文化傳承力,促進不同族群之間的聯繫,強化文化認同感。
恭迎悉達多太子像,表達對佛陀的敬意。(香港佛光道場供圖)
莊嚴的獻供隊伍。(香港佛光道場供圖)
維園佛誕嘉年華是佛光山開山祖師星雲大師創新之舉,保留傳統佛誕浴佛法會和祈福儀式的同時,也加入展覽、音樂、釋迦族巡遊等文藝形式,讓佛誕成為一個融合宗教、文化與教育的現代節慶。嘉年華場內設有逾百個攤位,涵蓋素食美饌、佛教文創商品、手工藝品、慈善義賣、親子遊戲、抄經體驗、靜心禪坐、茶禪品茗等多元活動,為進場人士帶來一場寓教於樂的佛教文化盛會,老少皆宜。歡迎各界人士踴躍參與,共同感受佛誕普天同慶的歡欣氛圍。
頂圖:國際佛光會香港協會早於1993年開始,連續25年於香港維多利亞公園舉行。疫情停辦三年後復辦。(香港佛光道場供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