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在北京協和醫院舉辦2025年世界衛生日主題宣傳活動,以「保障母嬰健康 呵護祖國未來」為核心,系統展現我國在婦女兒童健康領域的突破性進展。活動通過主題展覽、案例分享與交流訪談,凸顯中國人口戰略下優生優育的政策實踐,以及科技賦能在母嬰安全保障、出生缺陷防治等領域的創新成果,為全球婦幼健康治理貢獻「中國方案」。
從「保生存」到「促發展」的跨越
作為人口與發展的基礎性工程,中國始終將婦幼健康視為全民健康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從《母嬰保健法》《婦女權益保障法》的立法保障,到連續四個周期的《中國婦女兒童發展綱要》實施,再到健康中國建設中「婦幼健康促進行動」的全面啟動,我國構建了覆蓋孕前、孕期、產後全周期的服務體系,推動婦幼健康工作從「保障生存」向「優化發展」轉型升級。
國家衛健委主任雷海潮在致辭中指出,通過實施母嬰安全、健康兒童、出生缺陷防治能力提升等系列行動計劃,我國已建成3491個危重孕產婦救治中心、3221個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形成「以婦幼保健機構為核心、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為基礎、大中型醫院為支撐」的立體化服務網絡。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孕產婦死亡率降至14.3/10萬,嬰兒死亡率、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分別降至4.0‰和5.6‰,核心指標穩居全球中高收入國家前列,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婦幼健康高績效國家」之一。
母嬰安全防線全面加固
活動現場,「急危重症孕產婦搶救」案例分享成為焦點。在新疆,依託「醫療人才組團式援疆」機制,當地建立起覆蓋自治區、地、縣三級的危重孕產婦救治網絡,通過遠程醫療、多學科會診等技術手段,將偏遠地區孕產婦急救響應時間縮短40%。這一實踐印證了我國「人民至上」理念下,優質醫療資源下沉與應急體系建設的顯著成效。
在新生兒健康領域,我國構建了從妊娠風險評估到產後隨訪的全鏈條管理模式。2023年,全國住院分娩率穩定在99.9%以上,孕產婦系統管理率、兒童健康管理率均超90%。針對早產兒、出生窒息等高危新生兒,危重新生兒救治中心配備的高頻振盪通氣、亞低溫治療等先進技術,使我國新生兒危重症救治成功率提升至92%,為降低嬰兒死亡率築牢「技術防線」。
科技賦能兒童疾病早篩
活動特別強調科技在優生優育中的關鍵作用。在出生缺陷防治領域,我國構建了婚前、孕前、孕期、新生兒「四道關口」,通過無創DNA產前檢測、新生兒遺傳代謝病篩查等技術,將神經管缺陷、唐氏綜合症等嚴重致殘出生缺陷發生率降低21%,相關技術覆蓋90%的縣(區)。2024年,全國0-6歲兒童眼保健和視力檢查覆蓋率達95.1%,兒童青少年總體近視率較2018年下降1.7個百分點,「小胖墩」「小豆芽」等健康問題干預成效顯著。
值得關注的是,我國在宮頸癌、乳腺癌「兩癌」篩查中引入人工智能輔助診斷系統,累計篩查超4.7億人次,HPV疫苗接種已納入15個省份民生工程,每年為400萬適齡女孩提供免費接種,助力2030年「消除宮頸癌」目標加速實現。在兒童重大疾病防治方面,國家兒童醫學中心通過遠程醫療平台,將先心病、白血病等診療技術下沉至200餘家基層醫院,近五年累計救治患兒超30萬人次,醫保報銷比例提升至80%以上,讓「科技紅利」惠及更多家庭。
從「中國經驗」到「全球共享」
活動中,我國援外醫療中的婦幼健康實踐成為亮點。在塞拉利昂、馬里等國家,中國醫療隊建立宮頸疾病篩查中心、生殖醫學中心,2024年累計接生新生兒6.38萬人次,幫助馬里完成首例公立醫院試管嬰兒,為當地培養婦幼健康骨幹超2000人。與聯合國兒基會合作的「一帶一路」婦幼衛生示範培訓項目,通過15期線上線下培訓,惠及非洲12國3000餘名醫務人員,推動全球婦幼健康治理體系優化。
2025年世界衛生日的「中國答卷」,不僅展現了母嬰安全與優生優育領域的硬實力,更凸顯了「科技賦能+政策保障」的制度優勢。在積極應對人口結構變化的背景下,我國正從「人口數量紅利」向「人口質量紅利」轉型,通過築牢婦幼健康防線、提升出生人口素質,為中國式現代化注入可持續發展的「健康動能」。(記者 陳澤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