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社區組織協會(社協)由去年7月起開展基層特殊教育需要兒童「人本支援」先導計劃,透過社協困難基金協助學齡SEN兒童家庭每月1500元在社區中尋找私營服務,並與聖方濟各大學合作進行半年的追蹤研究,結果顯示採用「人本支援」和「校本支援」公私營結合的先導計劃模式可有效彌補現時學齡兒童「校本支援」不足,倡議政府開展先導計劃並按計劃成效擴展至全港18區。
研究透過網上問卷收集參與先導計劃的73名個案由去年7月至12月的參與情況,還記錄13名參與計劃的SEN兒童學習能力、興趣潛能和治療訓練等成效,同時有2組聚焦小組,訪問10名參與先導計劃之SEN兒童家長。
問卷中期數據顯示受惠家庭普遍對現時所接受的服務表示不滿,特別是服務銜接方面,86%家長表示「不滿意」或「極度不滿意」。家長認為子女最需要的支援服務包括學業支援、社交及情感表達和興趣與潛能發展。至於首兩階段(半年為一階段)的數據分析,受訪者在生活品質「整體分數」和其子量表「心理」與「環境」方面均呈統計學上極顯著差異,於線下社會資本「整體分數」和其子量表「凝聚型」和「搭橋型」亦呈現極顯著差異,可見接受基金支援家庭在參與計劃後,其生活品質與社會資本顯著提升,顯示計劃在促進家庭心理福祉和社會連結方面具正面效益。
13名SEN個案研究結果顯示校本支援有局限性。專注力不足/多動症、自閉症或讀寫障礙需1對1等小班輔導,學校提供的功輔班往往1對10,作用不大。即使兒童被評為第二層支援學生,獲得的支援也零散化,甚至所獲得資源並非作為支援SEN學生之用。SEN學童亦有情緒、行為和社交問題,校本支援下提供的情緒管理小組、社交小組等多由學校社工開展,少了其他專業人士支援,加上通常短期進行或頻率偏低,欠缺持續性,並有一定名額限制,不是每一個SEN兒童都能受惠,對改善SEN兒童情緒、行為和社交問題沒有太大幫助。
聚焦小組的結果分為3部分,第一是基金實際用途、其次為特殊需要兒童在使用基金後的改變,第三為家長對計劃的建議。家長明確表示主要用於參加課後補習班、興趣班和特殊訓練如語言訓練、體育訓練等,子女能參與更多類型活動,促進其社交能力發展,有助發掘及培養個人專長。家長普遍期望基金能恒常化,以便長期支援學童在日常學習和訓練上的需求,持續促進其全人發展。
社協還提出4項政策建議,第一是加強現時的「校本支援」,仿傚「加強言語治療津貼」,根據學校收錄SEN兒童的種類和數量提供各項針對性津貼,包括「專注力不足/過度活躍治療津貼」、「讀寫障礙治療津貼」、「發展遲緩治療津貼」等,確保協助校內不同年齡和種類的SEN學童得到相應支援。其次為在融合教育的「校本支援」基礎上開展「人本支援」先導計劃,可考慮重新調整「學習支援津貼」資助模式,將一部分津貼用於「人本支援」,並以先導計劃模式推出,再根據計劃成效決定是否將計劃恒常化。運作模式可效仿共創明「Teen」計劃,所有個案由個案經理負責與家長一起擬定介入模式、發掘SEN兒童的優勢智能、管理進度、協調資源運用和基金運用成效。基金支援期限可每半年續期與檢討,根據SEN兒童情況調整介入方向。第三是提倡以「能力為本」角度支援SEN兒童,現有服務機構提供培訓課程/訓練時,可為SEN兒童提供多元智能發展評估,並在智能培訓上提供建議,鼓勵SEN兒童及其照顧者以「能力為本」視角彌補現有能力弱項。第四為增加照顧者支援,擴大「為低收入的殘疾人士照顧者提供生活津貼試驗計劃」的受惠對象至所有確診基層SEN兒童照顧者,按比例派發津貼;領取綜援或在職家庭津貼家庭可根據SEN兒童評估報告直接獲額外津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