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及生態局局長謝展寰今日(6日)在網誌表示,今屆政府力推源頭減廢及擴大回收網絡,成功扭轉廢物棄置量不斷上升的趨勢,都市固體廢物每日平均棄置量自2021年起連續3年持續下降,由2021年平均每日11358公噸減至去年平均每日10510公噸,較2023年減少了3.4%,較2021年更減少共7.5%。
謝展寰指出,「綠在區區」去年收到的回收物為41800公噸,較2023年上升近60%,去年到訪人次亦大幅上升至約1270萬,比2023年增加約80%。「綠在區區」的公共回收物收集點數目更已在今年第一季大幅增加至超過800個。
「上述的數字顯示我們積極推動回收的成效。然而,我們亦沒有忽略源頭減廢。經常有意見認為現時很多產品都出現過度包裝的情況,為鼓勵企業重新檢視及減少使用包裝,環保署剛於3月31日推出了《減少使用包裝約章》(《約章》),推動在商業活動中建立減廢文化。」謝展寰說。
他又指,包裝在供應鏈中對產品保護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但許多包裝物料僅使用一次或有限次數後便被棄置。《約章》的目的是鼓勵企業重新檢視包裝設計以減少不必要的物料使用,提高包裝的可回收性和重用性,並探索創新解決方案。市場上的包裝五花八門,目的、形式和物料都不同,以立法方式統一規管並不容易,強行制定包裝準則只會為各行業製造困難。
他提到,環保署現時已為八個特定行業制定《減少包裝及包裝管理實用指引》,為業界提供實用建議,並透過推動《減少使用包裝約章》,推動在商業活動的減廢文化。
謝展寰表示,上周一推出《減少使用包裝約章》,鼓勵企業減少包裝,目前有102間本地及跨國企業簽署,包括超級市場、物流業、酒店及旅遊業等。簽署《約章》的企業承諾,每年向環保署提交包裝物料總使用量數據,採取措施減少包裝或選用可持續包裝方案,以及鼓勵供應商、業務夥伴及客戶減少包裝物料。
他說,除了鼓勵企業減少包裝,市民可以嘗試保留並重用包裝物料。一些網購平台或實體店亦有回收服務,收集塑膠包裝物料(如氣泡包裝紙、充氣防撞袋及膠袋),並交由「綠在區區」處理。此外,消費者也可多選購有補充裝的產品,例如個人清潔和護膚用品的補充裝,不僅能減少包裝廢物,更有助於節省開支。
圖源:謝展寰網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