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香港(地區)商會會長 楊莉珊
東江水跨越粵港山川,持續流淌60載。這條「生命之水」累計對港供水超300億立方米,佔香港淡水用量近八成,成為保障香港繁榮穩定的「血脈工程」。東江水供港模式體現「一國兩制」制度優勢,其經驗正拓展至電力、食品等民生領域,為灣區融合提供範式。
市民飲水思源
香港自開埠以來長期面臨淡水短缺,1963年大旱觸發水荒危機,港人4天供水一次,催生粵港合作。1965年東深供水工程建成,開創跨流域調水先例。歷經三次大規模擴建(1974/1987/1998年),輸水能力從0.68億立方米/年提升至24.23億立方米,2021年建成新輸水管道實現全封閉智慧輸水。
2022年香港支付東江水費用49.3億港元(佔水務署開支47%),單價7.04港元/立方米,較本地海水淡化成本(12.7港元/立方米)低44%。戰略價值,保障香港四大支柱產業(金融/貿易/物流/旅遊)用水安全,2022年香港GDP達2.6萬億港元,水資源穩定供應貢獻顯著。民生保障,人均日供水量從1965年25升增至現在136升,支撐全港700萬人口生活需求。
根據專業國際研究機構世界資源研究所(World Resources Institute)在2023年的一份報告顯示,全球約有40億人、即世界一半人口,每年至少有一個月處於「高度缺水」狀態。可想而知,穩定的食水供應並非理所當然的事。
飲水思源,東江水供港長期保持水質高質量,水價較低的背後,離不開國家和地方支持、沿江人民的巨大付出。國際水協會報告顯示,本港現時每100立方米的飲用水水費總額僅需262港元,遠低於其他先進國家的城市,甚至低於部分內地一線城市。港人能以極低的費用享用極穩定、極優質的水源,以及高質量的供水服務,除了政府的補貼外,更離不開國家的支持。
面對氣候變遷與經濟發展需求的雙重挑戰,香港特區政府推行的「先節後增」策略基於可持續水資源管理的系統性思維。該策略包括以下措施:首先,推廣智能水表普及化應用,計劃在2025年前完成30萬戶的安裝工作。通過結合人工智能技術分析用戶用水模式,實時監測異常情況(如管道洩漏),旨在降低住宅用水量10%。其次,在工業領域實施循環水系統,要求數據中心等高耗水行業強制採用封閉式冷卻裝置。2023年太古港改造項目數據顯示,節水效率達到65%。此外,參照新加坡分級定價機制,研究對月用水量超過22立方米的家庭徵收30%附加費用。初步預測,此舉可能減少5%的非必要水資源消耗。
香港供水體系正從依賴外部水源轉向「節水-多元-智能」模式,其經驗為沿海高密度城市提供三方面啟示:技術層面應用數字孿生與物聯網技術,實現供水系統全鏈條可視化管控;社會層面通過水價機制優化與公眾參與科學管理,將節水理念融入城市文化;區域層面以水資源協作為突破口,探索大灣區生態資源協同管理機制,為特殊制度下的資源調配提供創新方案。這一轉型既是保障水安全的關鍵路徑,更是檢驗城市治理能力的核心指標——通過構建全覆蓋的水資源管理網絡,方能實現城市應對氣候風險的韌性發展。
圖源:政府新聞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