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上午,舉世矚目的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再啟慈悲與智慧的文化盛宴,迎來了第十屆「宗教和合與文明互鑒」分論壇的精彩篇章。來自六個國家和地區的12位高僧大德與文化學者,以圓桌會的形式圍坐一堂,圍繞主題「百千法門 同歸方寸——佛教典籍數字化工程的探討與展望」展開研討,凝聚共識,賦能當下。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世界宗教和平組織聯合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演覺,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釋光泉,中國中華書局古聯(北京)數字傳媒科技有限公司總編輯朱翠萍,中國台灣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董事長、台北藝術大學與法鼓文理學院名譽教授釋惠敏,中國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研究助理宏祥,日本淨土宗宗務總長川中光教,日本淨土宗綜合研究所副所長戶松義晴,韓國曹溪宗高麗大藏經研究所名譽理事長宗林,泰國副僧王、泰國最高僧伽委員會委員、金山寺主持帕·蓬瑪西提,緬甸僧伽大導師委員會主席桑迪瑪·毗旺薩,斯里蘭卡科倫坡崗嘎拉瑪寺首席住持卡林德·阿薩吉等在分論壇發言。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海南省佛教協會會長印順主持會議。
十年博鰲 初心如磐
印順法師
開場環節,分論壇發起人之一,本屆分論壇嘉賓主持,也是唯一連續出席十屆分論壇的宗教界代表印順法師回顧說,「十年前,為響應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關於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重大倡議,我們發起成立了博鰲亞洲論壇「宗教和合與文明互鑒」分論壇。」
「十年來,我們始終秉承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初心,圍繞宗教和合與文明互鑒交流對話,助建世界各國民心相通的橋梁,推動全球宗教、文化、教育、慈善、醫療等領域的友好合作,增進世界五大宗教的理解與信任,推動了佛教三大語系的圓融匯通,當好助力海南自貿港建設的文化使者,彰顯了中國佛教的責任擔當。」印順說。
站在新起點上,為踐行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精神,響應2025年博鰲亞洲論壇「在世界變局中共創亞洲未來」的時代召喚,本屆宗教分論壇緊扣時代脈搏,推動國際社會緊密合作,共建全球佛典數字化工程,為應對百年大變局對宗教帶來的全球性挑戰,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宗教智慧,展現大愛擔當。
全球佛教典籍數字化世紀工程,不僅是AI技術命題,更是文化使命。圍繞佛教典籍數字化,這些年,博鰲亞洲論壇宗教分論壇參與國家和地區開展了積極的探索創新:採用數字化技術編纂《中華佛教大辭海》;面向泛南海諸國推動佛教經典數字化互譯;我們還在全國兩會率先提出相關提案,推動佛教典籍數字化進入共商國是的重大議題。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南海佛學院作為中國首個面向東南亞的佛教國際教育平台,迄今已招收培養了來自老撾、蒙古、柬埔寨、尼泊爾等國106名留學生。相信這些留學生也將為全球佛教典籍數字化工程建設發揮積極作用。
數字賦能:推動佛教中國化走深走實
論壇現場
發言環節,與會嘉賓圍繞分論壇主題展開研討交流。
中國佛教協會副秘書長、浙江省佛教協會會長釋光泉率先建言,他回顧了《雪竇山宣言》關於全球佛典數字化工程的倡議,強調漢文佛典的數字化整理對進一步發揚中國佛教文化國際傳播的優良傳統,講好中國佛教故事,推動佛教文化的國際傳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義;隨後介紹了杭州靈隱寺近年來在佛典數字化工作方面的成果,例如研發了「基於人工智能的古籍OCR引擎」「古籍數字化生產平台」「古籍數字化工具平台」「佛典閱讀平台」等多款網站平台,並在此基礎上,系統推進了《徑山藏》《永樂北藏》《思溪藏》等大藏經數字化工程,實現了對佛教典籍的深度整理與智能化開發利用,未來還將從量的拓展和質的突破兩方面系統建設,實現佛典數字化的雙重躍升。最後,他呼籲以敬畏之心守護經典,以創新之志擁抱未來,推進以數字紐帶深化各國文明交融,讓亞洲佛教智慧在雲端煥發新的生機。
中國台灣佛教電子佛典基金會董事長、台北藝術大學與法鼓文理學院名譽教授釋惠敏法師回顧了上世紀90年代初,世界各地學術與僧團機構代表共同成立的「國際電子佛典倡議會EBTI」,為中國台灣的數字佛典平台建設奠定了基礎;介紹了當前全球佛教數字化從數字化典藏(DA)到數字人文(DH)的現狀,提出了未來「AI-BCI」(人工智能與腦機接口)的佛教文化數字化構想;指出佛法的弘傳從經捲走向雲端,從身語意的修行延展至神經網絡與資料模型,不僅是佛教的未來,也可能是「心性與科技融合」的一種嶄新文明樣貌。
中國香港大學佛學研究中心助理宏祥法師從敦煌文獻珍品《淨土五會念佛誦經觀行儀》的數字化工程談起,稱讚數字技術的介入,為敦煌文獻的整理校勘帶來的顛覆性變革;指出敦煌諸多文獻既保留了原始佛教的思想,又結合了中國諸子百家的思想特質,也吸收了西域藝術的表現形式,是多元共生的文明結晶;呼籲敦煌文獻的保護,需要跨學科的協作;數字佛典的建設,仰仗全球資源的共享;而人類文明的賡續,更離不開每一代人的使命感。
中國中華書局古聯(北京)數字傳媒科技有限公司總編輯朱翠萍指出,佛典所承載的文化,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典整理作為一項文化事業,在我國一直受到高度重視,不僅是國家文化正朔所系的重要工程,也為國際社會所尊崇;強調佛典數字化是一項浩大的工程,任何一家機構都難以獨擔重任,需要政府、教內組織、高校或研究所、出版單位形成合力,發揮各自的優勢;她提出,中華書局作為《中華大藏經》、《中華大藏經續編》和其他重要佛經文獻整理的傳統出版方,以及古籍數字化的踐行者,期待世界佛教文獻的結集工作早日啟動,推動全球佛教典籍數字化事業不斷向前發展,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作出更大的貢獻。
法乳同源:日韓佛教助力佛典數字化工程
論壇現場
日本淨土宗宗務總長川中光教法師介紹了日本淨土宗推進的「增上寺三大藏經數字化」工程,在日本國內以及海外所獲的廣泛關注;他強調《大藏經》不僅凝聚着佛陀教義,更匯聚了歷代祖師高僧的智慧精華,增上寺完成了中國南宋時期思溪版大藏經、中國元朝時期普寧寺版大藏經、朝鮮高麗王朝時期高麗版大藏經等三種大藏經的全面數字化並向全球公開,使得佛教智慧得以普惠眾生;並呼籲各方發揚佛教智慧與慈悲精神,攜手推進全球佛典數字化事業,為人類構建一個更加和平和諧的明天。
日本淨土宗綜合研究所副所長戶松義晴法師展示了增上寺三種大藏經的數字化成果,追溯了增上寺三種大藏經的淵源,當溯至佛法東傳中國,歷時八百年譯經不輟,至大唐盛世匯集為五千四十八卷的大藏經。又因北宋時期中國印刷術日臻精妙,推動了大藏經雕印的浩大工程,增上寺奉納的三種大藏經雕版,正是17世紀日本德川宗家初代將軍德川家康命人自中國迎請的,堪稱漢字文化與印刷文明發展的活見證。他說,漢文版大藏經既是漢文文化的結晶,亦是佛教思想之根本所依,如今增上寺將三種大藏經數字化,成為了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惠澤未來。
韓國曹溪宗高麗大藏經研究所理事長宗林法師分享了從上世紀九十年代開展韓國海印寺高麗大藏經數字化工作以來,如何克服重重困難,將高麗大藏經的電子文本和光盤問世,推廣至各地的經驗;提出以數字化技術完成綜合大藏經和編寫概念詞詞典工程的未來構想;呼籲各個國家佛家教團參與和合作,全世界佛教徒關心和支持,齊心協力讓千年佛典煥發數字新生。
心手相牽:「南海佛教朋友圈」共築數字紐帶
帕·蓬瑪西提法師
泰國副僧王、泰國最高僧伽委員會委員、金山寺主持帕·蓬瑪西提法師分享了泰國在佛教文化遺產的保護和繼承方面的經驗;他提及,今年是中泰友好建交50周年,兩國友誼不僅基於經濟政治合作,更植根於深厚的文化宗教基礎;同時回顧了泰國連續九屆出席印順法師推動發起的南海佛教圓桌會,尤其是去年第九屆南海佛教圓桌會啟動儀式和教育分論壇在泰國首都的成功舉辦,增進了新時代各國佛教文化的交流;呼籲各國精誠合作,推動全球佛典數字化建設,讓法音宣流於數字時代,為全球民眾提供更便捷接觸佛法的渠道。
桑迪瑪·毗旺薩法師
緬甸僧伽大導師委員會主席桑迪瑪·毗旺薩法師介紹了緬甸佛教的歷史與現狀,稱讚博鰲亞洲論壇宗教分論壇與南海佛教圓桌會兩大平台,為加強兩國佛教界的友好交流,促進兩國民心相通起到了重要作用;提出緬甸佛教界願與各國佛教界攜手共進,積極推動全球佛典數字化世紀工程。
卡林德·阿薩吉法師
斯里蘭卡崗嘎拉瑪寺住持卡林德·阿薩吉法師介紹了崗嘎拉瑪寺正在進行的千年貝葉經珍本的修復工程,講到中國高僧法顯開啟的兩國千年佛緣,以及近年來印順法師推動的「南海佛教朋友圈」建設,續寫了兩國千年傳奇法誼;呼籲建立跨國協作機制,將佛教典籍化為數字法藏,讓佛教智慧超越時空,照耀當下。
合作共贏:推進全球佛教典籍數字化工程邁進新征程
演覺法師
第十四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副主席、世界宗教和平組織聯合主席、中國佛教協會會長演覺法師為本屆分論壇作精彩的總結髮言。
演覺法師表示,佛教典籍是佛教文化傳播和哲學思想發展的根本,充分體現了佛教對人類文化和文明進步所做出的重要貢獻,是人類共同的文化遺產。第六屆世界佛教論壇上,我們向世界佛教界發出了「實施佛教典籍數字化工程 」的倡議,得到了多個國家和地區佛教界、學術界同仁朋友的廣泛關注和積極響應。在佛教典籍數字化工程的實施過程中,中國佛教界將始終秉承習近平主席提出的「共商、共建、共享 」的全球治理理念,與世界各個國家和地區佛教界、學術界一道,在真誠對話、平等交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中,共同推動佛教典籍數字化工程建設,共同分享佛教典籍數字化成果,共同弘揚佛教經教事業,為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努力建設一個更加美好的世界,貢獻佛教的智慧和力量。
與會嘉賓高度認同演覺法師的發言,一致呼籲各國佛教界凝聚共識,合作共贏,共同推進全球佛教典籍數字化工程邁進新征程,為宗教和合、文明互鑒、世界和平貢獻佛教的力量與智慧。
本屆宗教分論壇由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中國宗教界和平委員會、中國佛教協會主辦,海南省宗教事務局、海南省佛教協會承辦。(記者 林麗青 通訊員 彭曉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