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文化和旅遊部公布了第六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浙江湖州安吉縣傳統技藝人類非遺項目安吉白茶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陳達有和傳統舞蹈國家級非遺項目化龍燈代表性傳承人楊海人成功入選。
同時,文化和旅遊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公示了第二批「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推薦名單,安吉縣文體旅遊局與鄣吳鎮聯合申報的非遺項目《鄣吳竹扇:推動青年入鄉共建美麗鄉村》成功入選,成為浙江省唯二、湖州市唯一入選案例。
陳達有是安吉白茶製作技藝的革新者,1965年出生於安吉縣溪龍鄉溪龍村,父親陳守彬是安吉白茶製作技藝的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多年來,陳達有一直致力於安吉白茶手工炒制技藝的傳承和推廣,創立了手工「三進三出」的優質安吉白茶炒制技藝。這一創新省略了極易產生焦糊異味的炭烘工序,有效提升了茶葉的品質和口感,為安吉白茶手工炒制技藝的創新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除了技藝創新,陳達有還積極參與非遺文化的傳播,他曾在多地展示安吉白茶手工炒茶製作技藝,還走進校園,為孩子們講述白茶手工炒制流程和手工制茶文化傳承歷史 ,培養年輕一代對傳統技藝的興趣。
楊海人則是「上舍化龍燈」的守藝者。1951年出生的他,是梅溪鎮上舍村化龍燈技藝的代表性傳承人。楊海人家中祖輩均為化龍燈名手,自幼受家庭環境薰陶,10歲便開始學習基礎動作,20多歲經常與老傳承人共同表演,並師承父親楊榴芳學習化龍燈製作技藝及舞台表演。1991年,楊海人與團隊重啟中斷多年的化龍燈製作與演出,並榮獲「湖州市首屆絲綢文化節」金獎。此後,化龍燈先後參加了安吉白茶開採節民間藝術演出、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浙江湖州城市主題日」等50場次演出活動,使得「上舍化龍燈」這項民間藝術重煥生機。
此次入選第二批「非遺工坊典型案例」推薦名單的鄣吳竹扇非遺工坊,位於一代大師吳昌碩的故里——鄣吳鎮,是集研發設計、生產製作、體驗式非遺傳承教學為一體的傳統文化創新型工坊。工坊通過「產+學+研」的創新模式,與當地農戶開展訂單式合作,實現鄣吳竹扇製作技藝的有序傳承與發展,在帶動農民共同富裕的同時,生動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同時,工坊通過授課培訓、導師幫帶等形式,持續壯大傳承團隊。同時,工坊建立了全鎮扇業工匠名單庫,將50餘名資歷深厚、工藝精湛的本土「竹扇導師」入庫,為鄣吳竹扇的傳承積蓄人才。目前,在工坊帶動下,鄣吳制扇從業人員佔全鎮人口的10%,已建立制扇技能大師工作室11家,培育省級工藝美術大師1人,市級代表性傳承人12人,縣級代表性傳承人69人。一批返鄉青年參與鄣吳竹扇就業創業。工坊創新推出「1+11+N」發展模式,即以非遺工坊為中心,11個制扇技能大師工作室為基礎,帶動N個全國各地傳承鄣吳竹扇技藝以及生產銷售的工作站,推動整個扇業的發展。
此外,工坊還深入挖掘鄣吳文化、昌碩藝術元素,結合現代審美設計出100餘種便攜時尚的竹扇款式,研發產品500餘種,擁有專利50餘項、版權設計20餘項。通過積極拓展電商平台和社交媒體推廣,產品不僅在國內暢銷,還遠銷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地區,每月銷售額突破30萬。此外,工坊還積極拓展平台,除了在主流電商平台開設旗艦店,還通過抖音、小紅書等10餘種社交媒體進行推廣,與知名達人合作開展點對點直播帶貨、IP聯名等,截至目前,每月銷售額突破30萬。此外,國內市場與國際市場雙向發展,產品現已銷往日本、韓國,東南亞。
安吉縣此次在非遺領域的「雙喜臨門」,是對當地長期以來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的肯定,標誌着安吉非遺保護與傳承工作邁上新台階。(趙若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