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切斯特大學金融科技及數據分析教授 梁港生
2月初,北京舉行了商業航天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會議過程中,北京亦莊的主會場、北京火箭大街工程現場及泰國曼谷的三地畫面實時播放、切換就用上了衛星互聯網。
商業航天離普通人的生活並不遙遠,從每天的天氣預報到長期的城市規劃,從精耕細作的農業生產到宏觀的環境監測,衛星遙感數據的應用已深入我們生活與經濟的方方面面。隨着市場需求擴大,衛星數據服務公司的商業模式也日趨多樣化和成熟。近年許多業者採用「數據即服務」的模式經營,即不是僅售賣單張影像,而是通過訂閱制或平台接口為客戶提供持續的數據訪問和增值分析。例如美國的新創公司Planet Labs讓客戶按月訂閱其每日更新的全球影像庫,獲取所需地區的最新衛星照片。這種模式下,客戶無需自行發射衛星或存儲海量影像,即可按需求使用最新的遙感資料。
另一類企業則專注於提供客製化數據解決方案,例如提供按需的高頻率成像服務,企業客戶可以透過其平台請求某地的近乎實時圖像,以滿足緊急監控需求。此外,不少公司與政府機構建立合約關係,透過長期項目獲取穩定收益。典型案例是Planet Labs與德國航空航天中心簽署三年合約,為德國科研人員提供遙感數據產品與服務。
衛星數據市場蘊藏巨大潛力。首先是技術進一步成熟帶來的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隨着商業火箭發射成本近年大幅降低,小型衛星成為常態,預計進入太空的門檻將持續下降。這將鼓勵更多企業和國家發射專用衛星以滿足自身數據需求,進一步繁榮衛星數據生態。同時,人工智能、機器學習與雲計算在空間領域的深度應用,也讓衛星數據的價值成倍放大。
圖說:衛星數據市場蘊藏巨大潛力。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