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李天威24日對記者表示,藍天保衛戰「十四五」的最後決戰已經打響。
2024年全國環境空氣總體改善。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細顆粒物(PM2.5)濃度為29.3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2.7%;優良天數比例為87.2%,同比提高1.7個百分點。空氣質量改善幅度大、範圍廣,京津冀地區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3.4%。
「十四五」以來,全國重污染天數比例穩中有降,2024年為0.9%,超額完成年度目標,北京市只有兩天重污染,也是歷年最少。李天威說,但是完成「十四五」基本消除重污染天氣目標,還需要全程開啟「打地鼠」模式。
當前,中國大氣污染治理已進入深水區,主要大氣污染物協同減排難度大,超標排放、環保治理設施不正常運行和低效失效等問題突出。加之全球正處於厄爾尼諾向拉尼娜轉換的周期,秋冬季氣象條件總體較差,極端天氣氣候事件多發頻發,長時間大範圍重污染天氣過程會時有發生,「跨年霾」現象仍可能重現。
李天威坦言,所以,要實現中央提出的「2025年,全國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數比例控制在1%以內」的目標,還存在相當大的困難和挑戰。
客觀條件不利,人就要更加努力。對於今年的重點工作,李天威說,一是大力推動治污減排。指導地方加快實施落後產能退出,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清潔取暖、移動源防治等工作,持續深化重點行業績效分級,強化面源污染治理,從根本上減少污染物排放。
二是科學精準應對重污染天氣。不斷提升預測預報能力,精準、科學、依法應對長時間大範圍重污染天氣,真正做到污染「削峰降速」;完善應急減排清單,實現涉氣企業應納盡納、動態更新,防止「體外循環」;做到應急減排應減盡減、精準落地,杜絕「數字減排」。
三是協同控制PM2.5和臭氧污染,指導重點城市圍繞這兩者共同的前體物,也就是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物,實施協同減排,「冬病夏治」,確保完成「十四五」目標任務。
「藍天保衛戰的宏圖早已經繪就,關鍵是幹得怎麼樣,成就取決於『決心+行動』。」李天威說。
2025年,是「十四五」的收官之年,也是系統謀劃「十五五」的關鍵之年。生態環境部將堅持精準、科學、依法治污,高質量實現「十四五」收官。李天威說,具體來說,要突出環境空氣質量管理,突出治污減排,加快推進清潔取暖、超低排放改造、揮發性有機物(VOCs)污染治理、移動源防治等各項重點任務,全面推進產業、能源、交通三大結構綠色低碳轉型。
同時,突出污染應對。持續深化秋冬季長時間、大範圍重污染應對分階段差異化管控,進一步提升預測預報能力,強化區域聯防聯控和監督幫扶,有效減輕重污染天氣影響。
今年生態環境部將啟動《空氣質量持續改善行動計劃(2026-2035年)》編制工作。關於「十五五」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和空氣質量改善目標任務,李天威透露,「目前還在研究階段。」總體看,在工作思路上,錨定「美麗中國」建設要求,加大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的力度,推動經濟社會綠色低碳轉型,進一步降低大氣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中新社記者 阮煜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