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浸會大學(浸大)的成立新醫學院籌備委員會(籌委會)及專家諮詢委員會昨日(23日)召開會議,討論新醫學院建議書籌備工作的進度。各委員一致支持建議書,新醫學院將通過創新教育、跨學科研究和結合中西醫學實踐,配合大灣區醫療發展目標,期望為香港、大灣區甚至全球醫學教育和醫療保健帶來正面深遠影響。此外,在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霍頓爵士(Sir Michael Houghton)和藥物研發專家Robert J. Spiegel醫生的支持下,浸大將成立前沿轉化醫學研究院,以推動未來的醫療創新和技術轉化,為全球醫學教育和醫療保健研究提供重要基地。
浸大校長兼籌委會召集人衞炳江。記者 蔡啟文 攝
浸大校長兼籌委會召集人衞炳江教授今日(24日)表示,校方已草擬建議書,並由兩個委員會通過建議書內容,稍後再作整理就會遞交。衞炳江指出,前沿轉化醫學研究院將成為醫學科學和醫療保健領域的前沿研發中心,聚焦醫療器械、診斷、疫苗、綜合醫學、中醫藥和其他生物醫學科學,以及相關技術的轉化。這個研究院將成為醫學創新的原動力,讓全球社會為未來的健康挑戰做好準備,例如各種傳染和非傳染疾病、人口老化和大流行的防範等,均與新醫學院的願景相輔相成。
籌委會主席霍文遜(右)。記者 蔡啟文 攝
籌委會主席霍文遜表示,浸大有很多優勢去營辦醫學院,絕非「別人辦我們也要辦」。雖然香港現時有兩間大學營辦醫學院,但每間學校都只有300多位學生,若增加至400人,連上課都很困難。課程目標是小班教學,每個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優缺點,希望學生不單成為專業的醫生,還願意花更多時間與病人及其家人溝通。因為很多醫療事故並非醫生做錯了什麼,而是溝通不足或誤解所致,引致不必要的醫療糾紛。其次是要創新,希望學生學習在源頭預防疾病,在病人未發病前採取措施防止和控制,盡量減低風險。
此外,浸大多年來已擁有成熟的中醫學院,今年年底還會開辦香港第一間中醫醫院。醫學院課程將加入中醫教學內容,讓學生對中醫有基本認識;若學生有更大興趣,畢業後還可修讀兩年的課程以增強對中醫的認識。至於浸大建立醫學院的另一個優勢,是已結合世界頂尖科研人才共同發展健康事業。Robert J. Spiegel醫生曾在美國第二大藥廠工作,參與研發超過30種藥物,現願意來港協助浸大建立新醫學院和前沿轉化醫學研究院。浸大亦將與大灣區的其他合作夥伴,包括中山大學等至少十幾間國內外大學和單位合作,共同支援醫學院的建立。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霍頓爵士(中)。記者 蔡啟文 攝
藥物研發專家 Robert J. Spiegel醫生。記者 蔡啟文 攝
霍文遜續指,浸會醫院已同意作為教學夥伴,開放其門診部並提供醫療人才協助教學。私人機構亦有過百位醫生願意參與教學,他們均是兩間大學的前教授,擁有豐富教學經驗,並歡迎學生到其診所或醫院實習。中山大學亦非常願意合作,旗下有9間醫院及過萬張病床,運用大灣區平台將大大減少經費壓力。
至於醫學院何時收生,霍文遜指需視乎政府審批進度,預期最快今年第二季或第三季會有結果。若獲批,浸大希望明年8月或9月開始招收第一批學生,屆時將公布收生要求。政府估計香港每年短缺約150名醫科畢業生,浸大建議先招收50至60名醫學學生,以便實現更多互動教學。
頂圖:(左起)藥物研發專家 Robert J. Spiegel、籌委會主席霍文遜、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霍頓、浸大校長兼籌委會召集人衞炳江出席記者會。記者 蔡啟文 攝
香港大學醫學院前院長暨浸大新醫學院籌備委員會聯席主席李心平。記者 蔡啟文 攝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霍頓爵士獲贈禮物。記者 蔡啟文 攝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霍頓爵士贈送前沿轉化醫學研究院開幕禮物。記者 蔡啟文 攝
2020年諾貝爾獎得主邁克爾·霍頓爵士品嚐浸大校長兼籌委會召集人衞炳江提供的雞蛋仔。記者 蔡啟文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