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春二月,萬象更新。全國靜電標準化技術委員會(以下簡稱「靜電標委」)第一屆三次全體會議近日在合肥市廬陽區隆重召開。本次會議「靜電賦能 共築新質生產力」為主題,深度聚焦靜電防護技術革新、標準體系建設及其在智能製造領域的融合應用,為我國標準化戰略實施注入強勁動能。
合肥中科飛龍傳感技術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靜電傳感器
群賢畢至擘畫標準藍圖
會議現場,來自政產學研界的300餘位代表匯聚一堂。全國靜電標委主任委員、工業和信息化部電子信息司副司長史惠康,中國工程院院士劉尚合,中國電子技術標準化研究院副院長郭楠,安徽省工信廳副廳長姚凱,廬陽區委書記高強等領導專家出席。會議通過主旨報告、專題研討、成果展示等形式,系統總結2023年工作成效,明確2024年將重點構建覆蓋靜電產生、檢測、防護的全鏈條標準體系。
我國靜電防護標準已形成基礎通用、檢測方法、安全防護三大類標準集群,今年將重點推進半導體、顯示面板等領域的標準研製。」史惠康在年度工作報告中指出。劉尚合院士強調:「標準研製必須堅持科學性與前瞻性並重,建議建立動態評估機制,確保標準與技術進步同頻共振。」
廬陽大數據產業園
傳感產業集群強勢崛起
在廬陽區,以靜電防護技術為支撐的傳感產業正加速形成創新矩陣。以中科飛龍為代表的本土企業,成功攻克MEMS在線靜電傳感器核心技術,其自主研發的電場敏感芯片分辨率達國際領先水平,可實時監測±50kV範圍內的靜電參數,精度誤差控制在1%以內。
「廬陽不僅具備完整的儀器儀表產業鏈,更構建了從EDA工具、MEMS設計到封裝測試的創新生態。」中科飛龍總經理吳雙表示。目前該區已集聚傳感器企業42家,形成雷電監測、工業物聯網、智能電網三大產品矩陣,2023年產業規模突破80億元,同比增長35%。
數據顯示,廬陽區2023年地區生產總值達1323.84億元,高新技術企業增至474家,光電與儀器儀表產業集群產值占規上工業比重提升至61%。依託「一港七園」產業載體,該區正加速建設占地580畝的合肥國際傳感智造港,規劃建設12萬平米的智能傳感器產業園預計今年10月投用。
「芯廬州」集成電路產業園加緊施工 趙明 攝
創新生態培育產業新質
為強化創新策源能力,廬陽區構建「三級孵化」體系:中科未來創谷聚焦原始創新,承接中科院等科研院所成果轉化;芯廬州產業園專注中試孵化,配備百級潔淨車間和電磁兼容實驗室;大數據產業園則打造應用創新中心,已落地工業互聯網平台3個。
「我們通過『揭榜掛帥』機制已攻克7項『卡脖子』技術,正在建設國內首個靜電防護標準驗證實驗室」廬陽區經信局負責人介紹。該區設立20億元產業引導基金,推出「傳感十條」專項政策,對關鍵技術攻關最高給予2000萬元支持。
隨着長三角傳感器產業聯盟的成立,廬陽區正加速構建「基礎研究-技術攻關-成果轉化-產業集群」的全鏈條創新體系。這片創新熱土上,傳感器產業的「創新雨林」生態日漸繁茂,為培育新質生產力提供着源源不斷的動能。(余淼淼 王凱)
頂圖:會議現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