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在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我國企業全球化進程正從借勢全球化的被動融入轉向生而全球化的主動引領。站在全球化迭代的特殊歷史節點,總結分析「湘企出海」典型案例及其實踐模式,研究探討「湘企出海」方法論,對於湖南叫響「生而全球、湘鏈世界」品牌,促進開放型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湘企出海」典型案例及其實踐模式
近年來,在湖南企業全球化實踐中,三一集團、中聯重科、中車株機和愛爾眼科等湖南領軍企業,堅持「離岸創新+在地產業化」雙輪驅動,推動「研發全球化-生產區域化-運營本土化」的三階演進,探索構建「離岸創新網絡」與「在地價值創造」的協同機制,取得了顯著成效,為「湘企出海」提供了寶貴經驗。
(一)三一集團建構離岸創新的全球網絡。三一集團在全球構建了「1中心 + 5基地 + N觸角」的研發網絡,在德國、美國等地設立研發中心,利用當地的高端人才、先進科研設施和前沿科研信息,開展基礎研究和應用技術研發。例如,在材料科學、智能控制等領域與國際頂尖科研機構合作,獲取最新技術成果,實現離岸創新。三一集團在印度、印尼、南非、美國、德國等地建立15家海外研發製造工廠。根據當地市場需求,將離岸創新成果轉化為適應當地的產品和服務。在發展中國家,針對基礎設施建設需求,生產高性價比的工程機械產品;在歐美發達國家,推出智能化、高性能的高端產品,實現了研發成果的在地產業化,融入當地產業生態。
(二)中聯重科併購驅動的創新整合與價值鏈躍升。中聯重科通過收購意大利CIFA、德國M-TEC等國際知名企業,快速獲取其核心技術、研發團隊和創新理念。對這些海外創新資源進行整合,與自身研發體系融合,開展全球協同研發,在混凝土機械、干混砂漿設備等領域實現技術創新突破,完成離岸創新的關鍵環節。中聯重科在全球布局製造基地和銷售網絡,覆蓋歐美、中東、東南亞等重點市場。在意大利、德國等地利用當地先進製造工藝和產業配套,生產高端產品供應歐洲市場;在印度、巴西等地,結合當地勞動力和市場特點,進行本土化生產和銷售,將創新成果轉化為當地產業發展動力,實現在地產業化。
(三)中車株機標準引領的海外創新與產業扎根。中車株機在歐洲、北美等地設立研發中心,與當地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軌道交通技術的前沿研究,如新型儲能技術在軌道交通車輛中的應用、智能運維繫統研發等。參與國際標準制定,掌握行業話語權,獲取全球最新技術趨勢和市場需求信息,實現離岸創新。中車株機在馬來西亞、土耳其、南非等國家建立製造基地和維保中心。根據當地的氣候條件、軌道標準和運營需求,對產品進行本地化設計和生產。例如,為馬來西亞提供適應熱帶氣候的城軌車輛,為南非定製滿足當地重載運輸需求的電力機車,將創新技術轉化為當地的軌道交通產業發展成果,實現在地產業化。
(四)愛爾眼科醫療服務的全球創新與文化嵌入。愛爾眼科在美國、歐洲等地設立科研中心和臨床培訓基地,與國際眼科領域的專家、科研團隊合作,開展眼科新技術、新療法的研究。引進國際先進的眼科醫療設備和管理經驗,結合全球臨床數據進行技術創新,如在屈光手術、白內障治療等領域取得多項創新成果,實現離岸創新。愛爾眼科在亞洲、歐洲、北美洲等地開設多家眼科醫院。根據當地的醫療政策、文化習俗和患者需求,制定本地化的醫療服務方案。深入了解東南亞地區宗教文化和居民就醫習慣,推出符合當地特色的術前輔導和術後護理服務。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培養當地醫療人才,建立符合當地標準的醫療服務體系,將創新的醫療技術和服務模式轉化為當地的醫療產業發展動力,實現在地產業化。
二、驅動湘企全球化的五大思維範式
從全球化的視角,深入剖析「湘企出海」典型案例及其實踐模式,研究發現其所蘊含的系統思維、生態思維、場景思維、投行思維和創新思維,打破認知邊界,已成為驅動湘企全球化的五大思維範式。
(一)堅持系統思維,構建全球化協同網絡。 湖南出海企業將海外業務視為一個有機整體,從離岸創新的研發環節,到在地產業化的生產、銷售、服務環節,進行全面規劃和協同運作。以三一集團為例,其全球研發中心與海外工廠緊密配合,研發成果快速轉化為產品投入當地市場,同時市場反饋又反向推動研發改進,形成一個閉環的協同發展系統。
(二)堅持生態思維,構建產業生態與合作共贏機制。湖南出海企業注重與當地供應商、合作夥伴、科研機構等構建產業生態。中車株機在海外設立製造基地時,與當地零部件供應商合作,形成穩定的供應鏈體系;與當地高校、科研機構合作開展技術研發,共同推動軌道交通產業發展,實現合作共贏。
(三)堅持場景思維,實行精準定位與個性化服務。湖南出海企業根據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市場需求,進行場景創新和產業化。愛爾眼科在不同國家根據當地眼科疾病譜、醫療消費水平和患者就醫習慣,提供個性化的眼科醫療服務。在歐美國家,開展高端眼科診療服務;在發展中國家,側重普及基礎眼科醫療服務,滿足不同場景下的市場需求。
(四)堅持投行思維,推動資本運作與價值創造。中聯重科通過併購獲取海外創新資源,運用投行思維實現資本與技術的有效結合。通過資本運作,不僅提升了企業自身的技術實力和市場競爭力,還創造了更大的企業價值和產業價值。
(五)堅持創新思維,構建持續迭代能力。湖南出海企業不斷進行技術、管理和商業模式創新。中車株機在技術上不斷研發新型軌道交通產品;在管理上,借鑑國際先進管理經驗優化運營流程;在商業模式上,探索建設 - 運營 - 移交(BOT)等新模式,實現持續創新和突破發展。
三、構建具有湖湘特色的「湘企出海」方法論
思維是視角,決定「看什麼」;範式是路徑,決定「怎麼做」。湖南出海企業踐行的「離岸創新 + 在地產業化」模式,蘊含着豐富的前沿思維,與思維範式、敘事範式和發展範式緊密關聯,從而構建「認知-敘事-實踐」三位一體的「湘企出海」方法論,形成獨具湖湘特色的全球化發展路徑。
(一)思維範式奠定「湘企出海」方法論基礎。上述五大思維範式構成「鑽石型結構」:系統思維為基座,生態思維與場景思維形成雙翼,投行思維與創新思維提供驅動力。五大思維範式共同為構建「湘企出海」方法論提供了認知框架和理論基礎,為湖南出海企業提供了思考和解決海外發展問題的方式。
(二)敘事範式傳播「湘企出海」企業價值與方法論。敘事就是講好故事。敘事範式通過故事化的表達,使思維範式更易於理解和傳播。通過品牌塑造、故事講述等方式,敘事範式傳播湖南企業價值和出海模式的成功經驗。湖南企業構建「技術敘事+責任敘事」雙重話語體系,海外形象認知度大幅提升。如三一集團在肯尼亞的「清潔水計劃」故事,品牌親和力指數大幅超過國外同業。同時,湖南出海企業將「湘企出海」模式的實踐過程和成功案例進行傳播,為其他湖南企業提供借鑑,促進「湘企出海」方法論的推廣。
(三)發展範式形成「湘企出海」方法論核心。基於思維範式和敘事範式,發展範式將理論應用於實踐,實現「湘企出海」發展目標。湖南企業以全球化視野整合全球創新資源,通過在地產業化挖掘本土價值,在「一帶一路」沿線探索建立境外合作園區,形成「龍頭企業+配套企業+服務機構」共生體,在園區內引導企業建立緊密的合作關係,實現資源共享、優勢互補,實現企業業務增長、品牌提升和國際競爭力增強,進而示範引導更多湖南企業在海外市場實現可持續發展。
綜上所述,通過科學的思維範式指引方向,通過敘事範式講好故事,通過發展範式最終推動發展。這三者的有機結合,共同構建具有湖湘特色的「湘企出海」方法論。當前,湖南省正在推動實施「湘企出海」行動,建議充分借鑑「湘企出海」成功案例,創造性運用「湘企出海」方法論,堅持全球視野與在地智慧有機結合,構建「全球研發-區域生產-本地服務」的價值鏈控制能力,培育「硬實力輸出-軟價值嵌入」的複合型競爭優勢,完善「政府引導-企業主體-平台支撐」的協同推進機制,推動湖南企業更好地融入全球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推動湖南在全球經濟舞台上發揮更重要的作用。(作者陳獻春系亞洲青年領袖論壇首席專家,湖南省人民政府參事室特約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