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9日,在「圳·智薈」2025深港院士專家(河套)座談會上,深港兩地院士專家、政府職能部門代表、政協委員及企業家圍繞「深港共謀北都發展、推動河套創科提速」主題,聚焦深港兩地要素跨境流通、低空經濟、人工智能、生物醫藥等方面為深港科技創新合作積極建言。
先行先試讓科創要素跨境流通順暢起來
「要想把河套這一區域創新的活力調動起來,要素的順利流通是至關重要的因素。」中國工程院院士、深圳大學智慧城市研究院院長、廣東院士聯合會會長郭仁忠認為,應該把當前部分制度安排進行調整,從而讓人流物流資金流數據流在河套可以更順暢地跨境流通。
全國政協委員、深圳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金澳控股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舒心建議,要支持河套合作區實施更為便利的科研人員出入境制度。他認為,目前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已集聚了大量的高端科研項目和科研人才,出台更加便利的停留政策十分必要。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具備了實施便利跨境流通的先天政策優勢,因此建議爭取國家移民局的支持,制定出台符合河套合作區深圳園區實際情況的境內外人員出入境停留政策,如試點經備案的境外科研人員免簽30天入境,開展科研活動。
讓深港兩地低空經濟發展更好地協同聯動
低空經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黃金賽道」,深港兩地都在積極布局、快速發展,如何讓深港兩地低空經濟發展更好地協同聯動?
全國政協常委、深圳海外聯誼會名譽會長、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建議,在河套開展跨境低空經濟合作試點。他認為,深港兩地可以成立政府層次的聯合工作組,重點完善標準化解決方案和流程機制,並制訂清關、檢驗檢疫安排等程序,統籌解決跨境低空飛行涉及的問題,包括物品數碼化標識管理、貨物數碼化便利清關、空運管理等。同時,兩地可以加快在河套合作區建設飛行器起降場地和相關設備系統,實現地面與無人機的無縫對接。
在國際歐亞科學院院士、粵港澳大灣區數字經濟研究院低空經濟分院執行院長李世鵬看來,深港兩地空域管理制度不一樣,兩地法律法規也不一致,因此,應當推動深港打造一套貫通兩地的空中管理系統。
「深港聯動發展低空經濟,海關從就地監管變成遠程的智慧監管是必然的措施,尤其是現在物聯網的技術已經足夠成熟,比如說電子鎖,或者是RFID晶片的技術,已經完全可以做到遠程監管,實現跨境點對點的飛行。」深圳市政協委員、深圳海外聯誼會副會長、香港「一國兩制」研究中心研究總監方舟說。
團結香港基金副總裁兼公共政策研究院執行總監葉文祺則建議,可以牽頭成立一個工作小組,聯絡深港兩地的海關和民航等部門,適度放寬對無人機監管的限制,針對「一區兩園」制定一個專門的低空飛行走廊。
建立國際人工智能開源工程師學院
最近,人工智能的話題熱得發燙。英國皇家工程院外籍院士、歐洲科學院院士、香港科技大學首席副校長、香港生成式人工智能研究中心主任郭毅可認為,在河套這一特殊的地區,深港共同深研人工智能,大有可為。
郭毅可表示,發展人工智能一定要藉助一個開放的環境,河套有先天的「開放」屬性,因此,可以在河套做好數據的「蓄水池」,實現深港數據共享。同時,可在河套建立國際人工智能開源工程師學院,吸引國內外開源工程師在此交流、合作,推動人工智能算法的進一步發展。算力是人工智能發展的重要要素,郭毅可建議在河套建立一個共享算力中心,讓香港的機構可以便利地使用算力,把人工智能開發工作做得更紮實。(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元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