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東縣位於廣東省東南部、珠三角之角和大灣區之角,全縣陸地面積3527.8平方公里,海域面積3200平方公里。惠東既是廣東海洋大縣,又是農業大縣,也是中國馬鈴薯之鄉。為展示惠東馬鈴薯產業的發展成果,推廣馬鈴薯的營養價值和文化內涵,提升惠東的知名度和美譽度。2月20日,由中共惠東縣委、惠東縣人民政府主辦的2025年惠東縣馬鈴薯文化節在該縣鐵涌鎮小屯村舉行,本屆馬鈴薯文化節主題是「薯香惠東 豐收共享」,吸引了眾多農業企業代表和馬鈴薯種植戶積極參與。
據介紹,本屆馬鈴薯文化節突出以薯為媒,以節揚名,政府搭台,薯農唱戲,提高公眾對惠東馬鈴薯的認識,擴大馬鈴薯之鄉惠東的知名度,並廣拓渠道,加強產地與消費者之間的聯繫,促進馬鈴薯銷售。
馬鈴薯文化節活動中,主辦方還舉行了保險公司與種植戶、企業與種植戶、企業與協會等現場簽約。舉行視頻連線,現場直播收購馬鈴薯出貨過程。同時,舉行全民薯王爭霸賽,邀請惠東種植馬鈴薯的農戶,將種植個頭最大,品質最好的馬鈴薯帶到現場進行比拼,決出薯王的歸屬。經過現場評比,評委們根據馬鈴薯的外觀大小、重量,對其進行現場綜合評審打分。評出前3名薯王(重量分別為4.04斤、3.53斤和3.52斤),並分別獲得主辦方頒發的證書和獎金(3000元、2000元、1000元)。
現場還舉行種植大戶評選,評選出2024年種植面積前3名種植大戶(一等獎柯順聰、二等獎鍾永雙、三等獎葉桂雙),分別頒發證書和獎金(5000元、3000元和2000元),文化節還邀請家鄉青年歌手獻唱,並進行馬鈴薯原創歌曲《金豆豆》歌曲表演。在活動現場,還設置了馬鈴薯文化展覽區、惠東農產品展區、馬鈴薯採收體驗區、馬鈴薯烹飪展區、馬鈴薯直播帶貨區和馬鈴薯速寫區。
據介紹,惠東馬鈴薯自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惠東縣種植以來,迅速發展壯大,已發展成為該縣農業主導產業、特色產業和民生產業。其發展歷程大致分為三個階段:起步階段(20世紀60年代中期-2003年)。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白花和高潭鎮始有種植。70年代起,平海鎮開始大量種植。1978年全縣種植面積1257畝,突破千畝;1995年種植面積1.62萬畝,突破萬畝。因惠東氣候適宜、上市時間與其他馬鈴薯上市時間錯開、具有廣闊市場空間等利好因素,馬鈴薯種植面積快速擴大至全縣,銷往香港等地,成為縣內出口創匯的主要農產品之一。
成長階段(2003年至2020年)。2003年,惠東縣委縣政府制定出台《惠東縣營造特色農業亮點的意見》和《惠東縣農業產業化經營規劃方案》,把發展馬鈴薯產業納入特色農業和產業化發展規劃中,提出2006年冬種馬鈴薯要達到10萬畝、2007年建立15萬畝冬種馬鈴薯優勢產業帶。
2003年,惠東縣探索「以點帶面抓好生產基地建設」的模式,推動冬種馬鈴薯實現規模化經營。挑選出平海鷓洞、鐵涌黃坑、稔山竹園作為高產示範點,由縣領導掛點,組織引導當地農民開展創高產活動;平海、鐵涌、稔山等主產區的鎮級參照縣領導做法,各自辦高產示範點。全縣形成了重點打造以鐵涌、平海、稔山為主的馬鈴薯生產基地。
2016年以來,惠東縣積極實施《珠江三角洲改革發展規劃綱要》《惠東縣「十三五」現代農業發展規劃》《惠東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年)》,努力打造珠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綠色食品生產和供應基地,抓好馬鈴薯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
2012年11月,袁隆平院士專程視察了鐵涌石橋村「兩分地養一個人工程」試驗示範基地,對惠東「稻—稻—薯」的生產模式給予極大關注和充分肯定。
轉型升級階段。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行「四新」產業布局,包括新模式:因地制宜,探索優化「一年三造」的種植模式,進一步提升綜合種植效益。新品種:推廣良種化種植,提升經濟效益;嘗試引進彩色馬鈴薯小規模種植,豐富鮮薯品種結構。新技術:提升馬鈴薯種植全流程機械化程度,加大專業技術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力度,加強農戶高產栽培、病蟲害防治等技術的培訓,引導群眾理解、支持和參與綠色種植。新空間:針對不同生長環境優化種植方式方法,探索擴大冬種馬鈴薯種植面積),推廣冬種馬鈴薯深加工,做優馬鈴薯品牌,大力推進冬種馬鈴薯產業轉型升級。
經過多年發展壯大,目前該縣湧現出了3個冬種馬鈴薯專業鎮(鐵涌、平海和稔山);「惠東馬鈴薯」獲頒國家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證書;馬鈴薯入選2020年第一批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該縣獲評「中國冬種馬鈴薯之鄉」稱號;「惠東馬鈴薯」地理標誌證明商標於2022年11月7日獲國家知識產權局正式核准註冊。2024年全縣春收馬鈴薯8.37萬畝,總產量25.11萬噸,總產值約5.02億元(均價每斤約1元)。(記者 盧偉 通訊員 葉衍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