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7日,香港貿易發展局聯合中國電子學會、中國工業合作經濟學會、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在深圳共同舉辦「未來產業國際化發展大灣區對接活動」。
本次活動聚焦「未來產業的國際化發展」,圍繞「未來製造—具身智能」和「未來健康—智慧醫療」兩大方向。動吸引了超過300名來自國家科技、教育、經濟、產業以及政策研究等部門的領導和專家、香港及內地的大學及研發機構、產學研促進機構、科技企業、科技服務企業等,將大灣區打造成為未來產業發展的技術沃土和人才高地。此外,多家風投創投及金融機構積極參與,促進金融界對未來產業發展全鏈條、全生命周期的支持。
灣區攜手,共謀發展新機遇
在致辭環節,香港貿易發展局主席林建岳表示,香港憑藉創科、人才等優勢,將助力大灣區未來產業發展。他指出,香港正積極建設國際創新科技中心,推動生命健康科技、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林建岳強調,香港貿發局將繼續為企業提供國際合作平台,推動科技成果走向全球。
中國電子學會理事長徐曉蘭在致辭中表示,立足於大灣區,未來產業應加快關鍵技術突破,培育重點硬核產品;加速科技成果轉化,豐富應用場景;加大金融支持力度,構築人才創新高地;並深化國際協同創新,共建開放合作生態。
在主旨報告環節,中國工業合作經濟學會理事長、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張季發表題為「超前布局具身智能產業,邁向人機共生的新紀元」的演講。他強調,具身智能作為未來產業的前瞻性新興產業,對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建議從加大研發投入、推進產業協同、國際合作與標準制定、加強人才隊伍建設等方面着手,推動具身智能產業的快速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原副部長孫堯以「強化高校與企業合作,促進未來產業發展」做主題演講,他強調,近年來,我國高校在理工科人才培養方面取得顯著進步,特別是在工程學領域。他認為,高校應強化與企業的合作,促進成果轉化,聯合培養工程博士、碩士,以適應人工智能帶來的變化。同時,高校在智慧醫療方面也能為企業提供合作支持,希望建立更好合作機制,推進智慧醫療發展。
全國政協常委、教科衛體委員會副主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原黨組書記、書記處第一書記尚勇在演講中深入闡述了「營造未來產業培育壯大的優良創新生態」的重要性,他指出,未來產業源於原始性、顛覆性創新,遵循爆炸式成長和集群式生長規律。創新人才,特別是科技領軍人才,在未來產業發展中發揮着核心作用,而風險投資等資本市場則是其關鍵驅動力。
政策解讀環節,工業和信息化部高新技術司副司長柏傑就未來產業政策進行深入解讀,明確了產業發展方向與重點任務。他表示,未來將通過強化技術供給、打造標誌性產品、壯大產業主體、豐富應用場景等措施,推動未來產業創新發展。到2025年,力爭突破百項前沿技術,形成百項標誌性產品,初步構建未來產業發展模式。未來,我國將進一步推動未來產業與優勢產業、新興產業、傳統產業協同聯動,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機制。
成果發布,彰顯賽道新活力
《大灣區未來產業發展合作倡議》在本次活動中正式發布。香港貿易發展局中國內地總代表鍾永喜 ,中國電子學會副秘書長王天虹,香港大學數據及系統工程系機器人與自動化講座教授席寧等嘉賓出席啟動儀式。
在成果發布環節,中國工業互聯網研究院院長魯春叢分享了《中國未來產業發展報告》,深入分析未來產業的發展趨勢和機遇。
香港貿易發展局展覽及數碼業務總監朱耀昌介紹了香港作為國際化平台,如何為企業提供全方位的支持與服務。
香港特區政府引進重點企業辦公室副總監楊樹源詳細介紹了香港特區政府支持科技企業在香港發展的政策,鼓勵更多優質企業到利用香港的各種優勢做好國際化發展。
河套深港科技創新合作區深圳園區發展署副署長黎慧來則重點推介了合作區的創新生態和產業優勢,為企業提供發展新機遇。
經驗分享,探索產業新路徑
綜合對接環節,兩組嘉賓圍繞「未來製造—具身智能」和「未來健康—智慧醫療」兩大主題展開深度思考與討論。
「未來製造—具身智能」主題對接由香港大學數據及系統工程系機器人與自動化講座教授及系主任、新興技術研究所所長席寧主持,國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總經理熊友軍、廣東省具身智能機器人創新中心副總經理劉志強、國家地方共建人形機器人創新中心首席科學家江磊、加速進化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程昊等嘉賓共同探討具身智能背景下的人機共生技術趨勢與產業落地路徑。
「未來健康—智慧醫療」主題對接由中關村智友研究院院長王田苗領銜,深圳晶泰科技有限公司首席科學家楊明俊、百圖生科香港 innohub運營負責人林熠溦、北京華衛迪特健康科技有限公司(醫家通智慧養老)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申林茂、天津大學副教授肖曉琳等行業先鋒分享智慧醫療創新實踐與市場機遇。(記者 蔡易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