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安生
近年來,中國的地方經濟你追我趕,出現了重慶追趕廣州競爭一線城市地位,杭州挑戰深圳成為創新科技新高地,中部的江西一反常態欲與相鄰的安徽湖南試比高,而江蘇則緊追廣東志在爭奪中國第一經濟大省的寶座等,上述現象正在神州大地到處上演,呈現百舸爭流的壯觀景象。
中國去年GDP達134.90萬億人民幣
去年中國的GDP總規模達到1349084億元人民幣,絕大多數省份和直轄市的GDP規模都超過了2萬億人民幣,而山東、江蘇、廣東的GDP規模則接近甚至超過了10萬億人民幣。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布的去年人民幣與美元3.55的購買力轉換比重為基準計算,中國的許多省份經濟規模堪稱富可敵國,因此,中國各省區的經濟量級不僅是大江大河中百舸爭流的大船「舸」,還可堪稱為駛向深藍大海成為搏擊海洋的巨艦。中國的地方經濟為何能夠呈現如此生龍活虎的景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在於中央始終把發展經濟、改善民生作為工作的重心,全國各地方在中央的統一領導和部署之下,分工協作,取長補短,優勢互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在經濟發展方略上步調一致。比如,中央政府通過頂層設計推出了很多國家層面的區域發展戰略,譬如在區域協調發展總體戰略方面,國家推出了西部大開發、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促進中部地區崛起、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發展、支援革命老區、民族地區和邊疆地區發展等戰略;在區域重大戰略方面,中央推出了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以及主體功能區和新型城鎮化等戰略,除極個別戰略針對的範圍較小外,絕大多數區域發展戰略都涉及多個省區。凡是納入國家層面戰略的省區,沒有一個膽敢有絲毫鬆懈,否則,不單是被兄弟省區拉大發展差距,更主要的還在於地方政府要被問責。
其次,中國的制度優勢決定了中國經濟發展規劃的前瞻性、長期性,連續性,從而確保了中國各地方經濟能夠長期、穩步、高效、健康、持續發展下去。中國發展經濟不僅有中央層面的中長期發展規劃,而且地方各級政府也有自己的依據本地實際因地制宜制定出來的地方中長期發展規劃,這些地方省區制訂的規劃既銜接了中央的中長期發展規劃,又充分結合了地方實際情況,可謂高瞻遠矚又切實可行,一旦經地方人民代表大會表決通過,那麼,不管地方政府如何換屆或地方政府官員作出調整,中長期發展規劃都能夠得到有效推動和接續落實。在這種背景之下,中國各地方經濟皆能夠按照國家發展的大方向快速向前,形成鼓足幹勁、你追我趕、力爭上游的火熱場面。
第三,組織和動員起來的14億中國人民蘊藏着巨大的智慧和創造力,潛力無窮,人人都是推動經濟發展的有生力量。如今,14億中國人民一心一意謀發展,全心全意搞建設,在國家和平發展的環境下,中國人民吃苦耐勞、聰明能幹的美德得到前所未有的彰顯。14億中國人分布在32個省區直轄市,雖然不同的省區市人數各有不同,甚至差別相當之大,但無論哪個地方哪個省區市,都擁有各自一批能工巧匠、致富能手和創業帶頭人群體,成為帶動地方經濟發展的頭羊角色。加之中國地大物博,市場巨大,各地的資源稟賦各有千秋,因此,中國的地方經濟發展呈現百花齊放、百家齊鳴的格局。
中央財政轉移支付保地方發展
第四,中央政府龐大的財政轉移支付確保了中國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特別是基礎設施建設和基本民生的相對平衡。每年,中央政府都會安排龐大規模的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支援中西部以及老少邊窮等地區,譬如,2023和2024年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資金皆突破10萬億人民幣之巨,這些中央財政轉移支付資金既有用於補助地方財力,加大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投入,又有專項轉移支付,引導地方政府將資金用於關鍵領域,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還有保障中西部地區基本公共服務供給、提升中西部基礎設施水平、支持中西部特色產業發展、促進區域間產業協同發展、增強中西部地區地方財政的可持續性發展等資金支持。中央的財政轉移支付保證了中國各地方經濟總體上的共同發展,不至於發生經濟發展落差太大的情況,甚至出現後進趕超先進的喜人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