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後腦勺開始!市場的解讀方式,有時確實非常鬼馬。
2月17日上午,中國最高領導人在北京出席了民營企業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這也是繼2018年11月後又一次最高等級的「面對面」。
有消息靈通人士對香港商報表示,關於該次會議的小道訊息上周三之前已在小範圍內流傳。不同版本間稍有出入的,只是參會民營企業家的名單。比如阿里方面,究竟是現任集團CEO吳永銘,還是久未與官方正式互動的馬雲?又或者自去年12月26日後在全球掀起DeepSeek旋風,並於1月20日參加總理座談會的梁文峰會否再度亮相?上述人士稱,作為新舊兩個標誌性人物,馬、梁二人一旦出鏡,背後含義值得外界反覆琢磨。
16日晚間,《新聞聯播》以「數字杭州,科技引領活力奔涌」為題,給出罕見的6分04秒時段。這被普遍認為是給第二天會議預熱。幾乎同一時間,相關部門也正式對外公布,17日9時起至另有通知為止,北京1號線、八通線天安門西站B口採取臨時封閉措施。
而真正的高潮,出現在17日零點。《人民日報》於官網上一次性刊出了5篇重量級報道和評論,包括「聚精會神抓好高質量發展」、「這個第一,我們為啥不離不棄?」、「從哪吒登頂看文化自信」、「全面提升資本市場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從四家企業煥新看傳統產業升級」。作為中國官方媒體代表,「零點行動」顯然代表了某種意志和風向的切變。
有趣的一幕發生了。就在人民日報、央視17日上午11:35第一時間通報召開民營企業座談會的新聞時,一批市場人士開始藉助電腦與網絡上的截圖,從後腦勺逐一分析與會企業家的身份。結論是:寧德時代的曾毓群,阿里巴巴的馬雲,中國飛鶴的冷友斌,騰訊的馬化騰,正泰集團的南存輝,宇樹科技的王興興,新希望的劉永好,華為的任正非,比亞迪的王傳福,韋爾股份的虞仁榮,小米集團的雷軍,奇安信的齊向東,美團的王興,銀河航天的徐鳴,以及名氣火箭般躥升的DeepSeek梁文鋒。
從40後50後60後,到70後80後90後,各年齡段全譜系覆蓋,其中任正非較小字輩王興興整整年長46歲,相當於半個世紀。
代表民營企業家發言的人選,當然最被重視。最終發現是——任正非、王傳福、劉永好、虞仁榮、王興興、雷軍。
一位資深媒體人戲言:人類還是強於人工智能,人類可以憑藉後腦勺認人,人工智能顯然不行。
北京的觀察家們對本次會議給予極高的關注度。這肯定與七年前初冬之際召開的會議有關。那是「十九大」後首次召開高規格的民企座談會,共召集了來自計算機、機械、醫療、人工智能等領域共54家企業。當時正逢特朗普1.0時代,中美貿易摩擦最為激烈的時期。也是在那次會議上,最高領導人提出了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
不過自那次會議之後,卻出現了兩個局面。據民生證券研究院的統計,2018年後,民營企業徹底確立了內資企業科技創新主力軍地位,本土有效專利佔比從之前的30%一路攀升至接近50%。而國有企業同一數據則始終在10%以下徘徊。但與此同時,部分民企,特別是浸潤傳統產業經年的老牌民企的信心指數,卻因各種外部因素不斷下跌。
資料顯示,2018年後4年半內再無相關會議召開,直至2023年7月3日,經國務院安排,由國家發改委出面,才再次恢復高層與民企的溝通交流機制。僅當年七八兩月,類似會議就先後召開了6次。至2023年9月,拐點正式亮相。兩個重要信號,分別是國家發改委正式成立民營經濟發展局,以及最高領導人在東北首次提出了「新質生產力」。
目前尚無公開本次民營企業座談會中具體邀請企業的數目。但觀察家們一致認為,如果上一次會議主要是派定心丸,那麼這一次就是充分肯定成績,希望擼起袖子加油幹。畢竟老中青結合,代表着國內、國際和未來。
觀察家們指出,2025年春節前後,在特朗普2.0時代愈發詭譎的全球背景下,從DeepSeek到《哪吒2》,本土原生科技實力的激進崛起,無疑令最高層看到了希望,增強了信心,也更樂意傾聽來自民營企業陣營的真實聲音。
「當馬雲和梁文鋒聯訣登場,某種程度上,這己是高層和基層關於信心的一次雙向奔赴、雙向給予。」一位分析人士如此評價。「當然,相比於誰來了,或許此時更應該關注誰沒來」,他說。
頗有意味的是,就在會議召開前夕,從大摩、高盛到德意志銀行,國際投行不約而同看多中國科技股估值,並認為港股中的「中國折扣」行將消失。同時英國《金融時報》刊文指,北京方面開始收緊科技人才與設備的出境管制。
資本市場對於17日當天企業座談會的反應不一。截至收盤,港股中騰訊升4.68%至497港元/股,並一度達到512港元/股,上次站上500港元,還是在2021年7月。小米亦升1.01%且盤中再創45.45港元歷史新高。而阿里巴巴、比亞迪股份等指標股則出現下跌,但之前一個半月阿里港股己從低點勁升58%,比亞迪股份也再次攻上萬億市值。
2月18日,是中國傳統二十四節氣中的「雨水」。按民間說法,好雨知時節。(北京/子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