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15日,#41歲媒體人吳玉燕因流感離世#詞條出現在微博熱搜。根據其生前供職媒體《新周刊》的發文,今年1月,一場毫無徵兆的流感打斷了吳玉燕的生活,她起初打算吃藥緩解,後來反覆高燒不退,只能住進醫院。10天後她被確診為嚴重的甲流合併乙流,轉到ICU,後病情迅速惡化,身體指標驟降,離開了人世。
2月初,藝人大S徐熙媛因流感猝逝引發眾人感喟,讓本就處於高發季節的流感受到了更大的關注和警惕。41歲媒體人因流感離世的消息一出,惋惜之餘,再次讓人們警覺。「流感」頻頻成為社交媒體上的熱詞,今年流感的流行病學特徵有何不同?如何防治?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疑難感染診療中心主任彭劼進行解讀。
南方+:今年流感的流行病學特徵相較於往年有何不同?
彭劼:沒有什麼特別不一樣的地方,今年可能因為一些公眾人物的離世,引發了大家集中的關注。每年因流感而死亡的人都不在少數,對於免疫功能較低的人群,流感發展為重症的風險較高,死亡率能達到9%~10%,這是比較高的水平。
南方+:哪些屬於免疫功能較低的人群?
彭劼:有基礎疾病的人群,有慢性疾病且長期使用免疫製劑的人群,高齡、孕婦、兒童、肥胖者等,他們得了流感後發展為重症的風險是很高的。
對於普通的健康人群來說,出現嚴重後果的可能性較低,但是也不能單憑一個人表面的身體素質和免疫力來做判斷。
人體的免疫力分兩個方面:一是天然免疫,又叫自然免疫,指的是身體的底子抵禦病毒、細菌等外來病原體侵犯的能力;二是特異性免疫,指的是人體內的T淋巴細胞、B淋巴細胞等抵抗外來病原體侵犯的能力。
天然免疫較好的人,平時看起來很健康,基本不怎麼生病,但是一旦生病就容易成大病,原因是他的特異性免疫沒有得到很好的鍛煉,容易被突如其來的疾病打倒。
有些人平時看起來不那麼健康,每次感染都逃不過,但因為他的特異性免疫「訓練有素」,碰到外來的侵犯很快就能恢復。
還有一類人,天然免疫和特異性免疫都不夠強大,就容易被感染,且感染後容易重症化。
南方+:多種感染疊加有什麼明顯的症狀?
彭劼:合併感染的病毒越多,風險越高,高過感染單一病原體。臨床上來說,甲流合併乙流的情況較為少見,較多的是甲流合併新冠、甲流合併呼吸道合胞病毒等。
南方+:流感可能引發哪些併發症?
彭劼:流感雖然是一個呼吸道病毒感染的疾病,但它可以引起全身各個部位的病變,如腦膜炎、胃腸炎、肺炎、心肌炎、腦炎等。兒童中發生腦膜炎的概率比較高,成年人中則是發生肺炎、心肌炎的概率比較高。抵抗力越弱的人,越容易被病毒攻擊得更深,越容易引起深層次的感染。
併發症一般會在3-5天以後出現。出現併發症不一定都會導致死亡,但是增加了死亡的風險。多種併發症可能會同時發生,但是概率較小。
南方+:什麼情況下需要住院治療?
彭劼:對於免疫功能低下的人,如果出現了流感症狀,從一開始就要引起重視。對於正常人群,大部分都是第一天比較嚴重,第二天就會有所好轉;如果一天兩天都沒好,而且越來越嚴重,身體越來越不舒服,就必須要去醫院。
總體來說,三天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界限,如果三天沒有見好轉,就要到盡快就醫。可以使用一些解熱鎮痛的藥來緩解症狀,但不推薦大家擅自在家使用抗病毒藥物。
彭劼:首先號召大家接種流感疫苗。其次注意個人衛生,在室內時多通風透氣,在密集場合戴口罩。出現疾病症狀後,特別是高風險人群,需要第一時間就醫,不要硬扛,積極接受治療。同時要多喝水,多休息,這兩點是最好的「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