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著名思想家魏源有詩《黃山絕頂題文殊院》:「峰奇石奇松更奇,雲飛水飛山亦飛。華山忽向江南峙,十丈花開一萬圍。」該詩對黃山五絕「奇松、怪石、雲海、溫泉、冬雪」 五絕之首黃山松以「奇」贊之。
歷代文人騷客在遊覽黃山後歌詠黃山奇松,賦予其道德與審美的文化內涵。
奇松在黃山「五絕」處於絕對C位,而在黃山勝景里,迎客松是最耀眼的星辰。2017年,中國林學會在全國開展「尋找最美樹王」活動,共有72株古樹名木入選「中國最美樹王」,迎客松名列榜首成為「王中之王」,被譽為 「全國第一名松」IP。
壽逾千年 依然生機勃勃
迎客松的獨特風貌是大自然的奇蹟:據黃山志書記載,當前迎客松壽逾千年,迎客松樹高10.15 米,胸圍達 2.05 米,冠幅10.7至13.7米,尤其是兩隻獨特的巨臂斜出7.6米,似在熱情歡迎客人的到來。樹冠平整如華蓋,向四周舒展,仿佛為人們撐起一片綠蔭;針葉呈深邃的綠色,堅硬且富有光澤,針狀的葉子緊密排列,形成了濃密的樹冠;樹皮呈深灰褐色,粗糙而厚實,上面布滿了歲月的斑駁痕跡,每一道紋理都仿佛在低聲訴說着歷史的滄桑;雖壽逾千年,依然生機勃勃,傲然挺立在黃山風景區玉屏樓旁的青獅石畔、文殊洞之上,這裏海拔1670米,地勢險要,環境惡劣,它卻能在此扎根生長,展現出強大的生命力,盡顯不屈不撓的精神。
迎客松名稱的由來宛如歲月的絕唱:黃山迎客松學名黃山松,黃山松是在黃山這種獨特的地質和氣候條件下形成的中國特有樹種,負石絕出,曲着如蓋,臥着如虯,姿態優美雅致,氣勢古樸渾厚。其現代科學命名源於1936年,著名植物學家夏緯瑛先生在黃山經過實地考察而命名;自2007年起,黃山松(Pinus hwangshanensis W.Y.Hsia)被納入物種2000(Species 2000)與綜合分類學信息系統(ITIS,Integrated Taxonomic Information System)合作定期編製發布並更新的全球生物物種名錄(Catalogue of Life),由此得到權威科學界的認可。
舊時,黃山因交通封閉而遊人罕至,黃山奇松一直「藏在深閨人未識」。對黃山奇松最早稱奇的文字記載應當是南宋理宗狀元焦炳炎在《黃山賦》中「幾多松檜之奇材」中以「奇」詠之;而黃山迎客松命名的由來與黃山早期的開發有一定的關聯。
奇松風采 古今讚不絕口
最早對黃山奇松的具體描述可見於明萬曆乙酉年(1605 年),詩人馮夢禎遊覽黃山,在《游黃山記》中曾描述道:「山產矮松,高者不過丈許,頂俱如蓋,其當煉丹、海門間尤多而其」,生動描繪出當時黃山松的獨特景象;明普門和尚對黃山早期的開發貢獻卓著,他創建法海禪院,還獲得明神宗敕賜的藏經以及護國慈光寺匾額,慈聖皇太后也賜予建寺資金,使得黃山的寺廟建設蓬勃發展,同時開通了多條登山游道,為當時的以達官員貴人為主體的遊客來山了提供了基本的交通元素,也讓更多人有機會領略黃山絕景奇松風采。
尤其是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曾於 1616 年冬季和 1618 年秋季二游黃山,他在《黃山日記》中對黃山奇松讚不絕口:「絕巘危崖,盡皆怪松懸結。高者不盈丈,低僅數寸,平頂短鬣,盤根虯干,愈短愈老,愈小愈奇,不意奇山中又有此奇品也!」他的這些精彩描述,吸引了更多以達官員貴人為主的文人墨客紛至遝來,他們為黃山奇松所驚艷,並為黃山奇松從形態學來命名,而迎客松姿態優美,枝幹偉岸有力,雖壽逾千年,依然生氣勃勃,有側枝椏橫空斜出,好似一位熱情好客的主人,張開雙臂,迎接遠道而來的客人,這一別具一格的形態應當是其得名 「迎客松」 的緣由。
追溯歷代有關黃山奇松的古籍,其關於現今迎客松命名的記載,應當是與舊時的迎送松(清康熙年間、閔麟嗣在其《黃山松石譜》中的將迎送松列為九大名松之七)名稱有一定的關聯。
最早記載迎客松、送客松名稱的,應當是1635年明許楚於《黃山遊記》中提到的迎松、送松,位於現在的玉屏景區老道口之上、雲巢洞與蒲團石之間的險要處,一松居外為送,一松向外內為迎;明未清初新安畫派宗師雪莊於1689年來到黃山,雪莊大師後半生以黃山為家,搜盡黃山「五絕」30餘年,成就其藝術的高峰《黃山圖》,在該藝術珍品中,有「迎送松」畫一幅;後被清代清代程弘志《黃山志·續集》和汪洪度《黃山領要錄》所用。
清代桐城派大家劉大魁曾來黃山一游,在其《黃山記》中述及「迎送松」:「亦謂雲巢洞也。折而上有松夾道,枝柯交結若與來者相 讓,名曰『迎送松』也。」 清咸豐九年(1859 年),歙人黃肇敏在《黃山紀游》中亦有記載:「萬嶂千岩,咸俯其下。又二石山,曰「獅」曰『象』。獅石上刻『群峭摩天』四字,又『奇觀』二字,又程振甲先生書『大巧若拙』四字。石前一松,曰『迎客』。院後一松,曰『送客』。皆非舊所傳之『迎送松』也。」明確表達出舊時 「迎送松」與「迎、送」二松的區別,根據「迎、松」二松的位置,與今天的迎客松和送客松的位置相脗合。
由此可推知,現存的迎客松、送客松是在古之迎送松死後命名,從其命名到現今大約一百六十餘年左右的歷史光景。
影像為媒 由此聞名遐邇
隨着二十世紀攝影技術的出現,迎客松開始以影像為媒介顯名於全國。1914年由中國教育家、政治家黃炎培所拍攝的迎客松照片,是目前留存的最早的迎客松的照片,其收錄於同年出版的安徽省第一本攝影集《中國名勝第一種?黃山》。
20世紀30年代,由國民黨元老許世英成立的黃山建設委員會對黃山進行了初步的現代化開發,旅遊基礎設施日臻完善,來山遊客日漸增多,詳細介紹黃山旅遊書籍開始出現;其時太平(今黃山區)焦村人,太平縣議長陳少峰為推介家鄉美景黃山,編著《黃山指南》(1929年由商務印書館出版)一書,其《卷下》 「入山沿路風景.慈光寺至文殊院十五里記」一章專述記載迎客松:「雲巢洞至此三里,文殊院將至矣。洞口一松,若擁雪迎門者,曰『迎送松』。西行數武,有淺古樹相對,古松志稱『迎客松』。」並以迎客松照片為該書封面,隨着該書的傳播,迎客松初步揚名全國。
1959年,在北京全國人民大會堂布置陳品時,安徽省將其選送的巨幅《迎客松》鐵畫,初陳列於人民大會堂安徽廳。這幅鐵畫《迎客松》由安徽師範大學美術系王石岑教授創作畫稿,老鐵畫藝人儲炎慶率領眾弟子鍛制而成。周恩來總理到安徽廳觀賞時大為讚賞,並指示工作人員將其安置於貴賓接待廳,其已與傅抱石、關山月的《江山如此多嬌》,李芝卿的脫胎漆器獅子一起,成為人民大會堂的鎮堂之寶;它作為中國人民熱情好客、廣迎五洲四海賓朋的象徵,黨和國家領導人經常在此接見外賓並與《迎客松》鐵畫合影留念,迎客松由此聞名遐邇遠播全球。
中國名片 盡展迷人魅力
迎客松的保護堪稱生態保護的優秀範式:為了守護這棵珍貴的古樹,自1981年底,黃山風景區實施「保姆級」守護,配備專職守松人,目前的守松人胡曉春已是第19任。
一任任守松人全天候24小時守護在迎客松旁,他們不僅要定時巡查迎客松的生長狀況,及時記錄各項數據,建立專門的迎客松維護檔案,並隨時應對各種可能出現的突發情況。尤其在出現的大風和冰凍雨雪等災害性天氣時,他們更是不分白天黑夜、不辭辛勞地加密巡查頻次,積極採取有力措施確保迎客松平安無恙。
2022年8月13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給「中國好人」黃山放繩工李培生和迎客松第19任守松人胡曉春的回信寫道:「你們長年在山崖間清潔環境,日復一日呵護着千年迎客松,用心用情守護美麗的黃山,充分體現了敬業奉獻精神。」如今,黃山風景區守松人24小時對迎客松的「保姆級」守護,並輔之數字技術實施精準監控,確保迎客松能夠在歲月的長河中經歷風雨卻依然安然無恙,繼續向世人展示它的迷人魅力,黃山迎客松的守護模式可謂是全國生態保護的優秀範式。
迎客松承載着豐富深厚的中華文化內涵和精神象:1990年12月,迎客松作為黃山重要標誌景觀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名錄》。迎客松是中華優秀文化的重要傳承,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自信的源泉,更是中華傳統文化中堅韌不拔、頑強不屈精神的象徵。
無論嚴寒酷暑,它始終扎根懸崖峭壁,不懼狂風暴雨,始終以積極向上的姿態迎接生活的挑戰,激勵着無數中華兒女勇往直前、永不放棄,為偉大的中華民族復興提供動力。
它熱情好客的形象是中華文化軟實力的推廣者,其形象生動體現了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象徵着中國人民的友好與包容,展示了中國作為禮儀之邦的風采,成為中國與世界交流的重要名片,讓世界通過迎客松更好地了解中華文化、推廣中華文化,向全球貢獻中國智慧和文化力量。(水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