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若瑟書院與叮叮科創合作,推出由學生設計的「聖若瑟電車」,將於港島區行駛1個月,把「若瑟夫精神」和150周年校慶的喜悅,從校園駛向城市每個角落。
聖若瑟書院校長郭廸民認為,聖若瑟電車最讓其感動的是講述了學校多年來的故事。這輛電車上的學生作品包括校舍裏最有歷史文化價值之建築,還有學生投入各項活動的熱情。它展現了今天的校園風貌。
設計師之一中四級學生劉智仁說,希望完整呈現聖若瑟多樣的校園生活,於是向身邊外向的同學尋求靈感,意外發現了許多平時沒注意到的活動與多元體驗。設計團隊嘗試多種風格,最後選擇更具動感之表現方式,充分展現學生活力與風采。
另一設計師中四級學生蘇朗回憶創作座椅上的花紋時,最大挑戰是如何讓它一眼就能讓人聯想到「聖若瑟」,故選擇使用直線和銳角組成的多邊形設計。這種風格也象徵若瑟夫敏銳的思維和面對挑戰時的堅毅不屈。
設計師中五級學生陳卓熙分享這次項目學到了許多寶貴經驗,例如如何在有限空間裏發揮最大創意,並將文字轉化為藝術。添·高治(Tim Crouch) 曾說,藝術是主觀的,但我認為偉大的藝術卻是客觀的。陳卓熙希望這次的電車設計能傳遞這樣的理念。
在香港中文大學修讀建築的舊生侯朗表示,能回校和師弟們一起完成這項作品是一次特別的體驗。從他們的角度重新看母校覺得非常有趣。設計團隊的設計重心是透過顏色和不同元素,把傳統與校園生活融爲一體,同時利用電車外框特色,向這個具有代表性交通工具致敬。由於繪畫範圍很大,團隊在設計完成後,將圖案分拆成多個部分逐一處理,既解決技術上限制,也確保作品細節清晰度。
聖若瑟書院視覺藝術科老師葉煥鈴稱,學生們對細節的用心令其印象深刻。從完成的作品可看出,他們仔細研究電車窗戶和車門位置,確保整體設計完整性,還考慮乘客與作品之間的互動,選取具有代表性花紋元素,讓設計更貼近聖若瑟特色。
聖若瑟書院老師嚴家礽提到,這設計經歷了不少改動。最初的草稿甚至畫出學生在舊校舍屋頂玩樂的場景,但對一座歷史建築來說或許顯得太過調皮。經過多番考量,學生設計團隊最終將這股活力保留在電車另一側設計上。
聖若瑟書院老師練致欣認為,項目體現了若瑟夫的凝聚力。設計團隊為挑選最合適的綠色色調,反覆嘗試無數次,還特別研究電車行駛方向,調整畫面視角和細節。現在看到各位一起完成這作品,更深刻感受到這份團結與合作的力量。這段共同創作的經歷,將會成為所有人難忘的回憶。
香港電車公司特別挑選編號150的電車,呼應學校150年悠久辦學歷史。聖若瑟電車於2月初至3月初在香港島行駛1個月,也展示由學生精心創作的藝術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