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日的大館,操場上遊人信步漫行,孩童奔跑嬉戲。這片任人放空之地,百年前卻是囚犯短暫放風之處。當代藝術家艾莉斯亞·夸德(Alicja Kwade)從大館的磚瓦汲取靈感,創作操場藝術裝置《等候亭》,並舉辦她在香港的首個美術館展覽《彼托邦》。高牆下築起玻璃牢房,美術館內重現監獄原貌,夸德邀請訪客走進時空錯置的世界,在虛實間感受擦身而過的歷史。
展覽《彼托邦》展出夸德不同時期創作的六組作品。
波蘭裔藝術家艾莉斯亞·夸德的作品涵蓋雕塑、大型公共裝置、影片、攝影和紙本等,旨在打破感知界限。
《等候亭》是夸德為大館創作的場域特定藝術裝置,一座座由玻璃磚築成的小房子,散布在監獄操場上,與其説是亭子,更像囚室。步入「囚室」,牆外的世界瞬間融化,牆內的「囚徒」也化為一抹印象。大館實心的紅磚,象徵往昔實體的束縛,夸德創作透明的磚牆,則暗喻現代生活中無形的隔閡。「我的創作常圍繞時間、現實、體系等概念,大館豐厚的歷史,深深吸引着我。」夸德在接受香港商報專訪時説道。「對我來説,歷史猶如一個旋轉平台,我們置身平台上,眼前風景貌似不斷變化,但實則在以不同形式重演、循環——這是我創作的核心。」舊時囚犯在操場集會、放風,等待自由,今日的牆內人或在等人,或在等事,又或等候作出決定,期待未來。
《等候亭》展期至2026年底。
夸德擅於利用日常物料,創作反常景觀。城市建築和大自然中常見的石頭,是她常用的媒介。等候亭旁,散落多張承托着大石的白色「塑膠」椅。為人製作的座椅被大石佔據,厚重的石頭從椅背、櫈底的縫隙溢出,威脅着要壓垮椅子,時間卻在此刻凝固。「這些椅子看起來脆弱,但它們是銅製的。我想透過椅子和石頭的角力,展現人與人之間的拉扯與抗衡。」夸德解釋道。到底是石頭壓着椅子,還是椅子托着石頭?夸德表示,答案取決於觀者。
石頭與椅子是夸德作品中常見的組合。
展覽《彼托邦》位於賽馬會藝方1樓,巧妙布置夸德六組作品,構建出對F倉昔日女子監獄的想像。由鐵欄和雙面鏡組成的《恐懼——融合》為全新委約裝置,參考了大館F倉在20世紀中期的大型開放式牢房設計,以漆黑的鐵欄分隔展廳空間。一些鐵欄安裝了鏡子,一些則無,遊走其中,鏡像一時被困鐵欄後,一時消失不見,徘徊於受困與自由之間,饒有趣味。
夸德透過鐵欄和雙面鏡,於展覽空間打造鏡像迷宮,虛實交錯,讓觀眾重新審視對現實的認知。(攝影:Jimmy Ho,圖片由大館提供)
其他展品則呼應F倉的監倉背景,亦反映藝術家的輪迴世界觀:有懸浮空中、如行星般運轉的監獄石磚;有和宿命對抗、逆向旋轉的時鐘;有化作刻度的時針,圍繞監倉牆壁繞圈。多個作品以一組兩件或一組三件的形式組成,以對照的方式放置在《恐懼——融合》中。觀眾既看到鏡子反射物件所帶來的虛像,同時也看到對照作品所營造的重疊畫面,虛實交錯,真假難辨。夸德表示,意在利用鏡像和對照打造「平行宇宙」,啟發觀者思考另一種命運,另一種可能,同時透過營造錯覺,衝擊觀眾的空間感知,鼓勵其擺脫慣性思維,質疑眼前有形及無形的制度。「我希望觀眾能沉浸在空間內,自己去發現,甚至創造他們的故事,而非囿於『正確』的解讀方式。」(記者:Ruth、攝影:Ruth、Katherine)
展覽每逢周末,會有表演者在展廳牆壁貼上一根根時針,彷彿舊時女囚在牆上刻字,記錄獄中日子。
《彼托邦的天空》以不銹鋼桿子吊起岩石和磚頭,形成微妙的平衡,使其如同行星般在空中迴旋。
《逆流而動》中的兩組時鐘,當秒針向前移進時,鐘盤就會反方向地旋轉,彷彿在與時間對抗。
《彼托邦》展覽詳情:
日期:即日起至4月6日
時間:上午11時至晚上7時(星期一閉館)
地點:大館賽馬會藝方1樓
門票:免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