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香港環保從業員總會主席 林曉輝
在蛇年首個工作日點燃的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上,「萬億投資」這個震撼數字如同是科技創新與產業升級的宣言書。廣東以年度超萬億元重點建設項目為抓手,聚焦新一代信息技術、生物醫藥、人工智能等戰略領域,實則揭示了新質生產力時代的競速法則:只有將科技突破嵌入產業肌理,才能在高質量發展賽道上贏得戰略主動。
廣東的戰略布局打破了傳統線性發展邏輯,將基礎研究的「冷板凳」與產業應用的「熱市場」進行有機串聯。當深港河套科技合作區與橫琴粵澳平台構成創新雙核,廣深港、廣珠澳科創走廊鋪設起人才與資本流動的快速通道。這種空間布局暗合美國128公路創新廊道的頂層設計智慧,通過基礎設施互聯實現創新要素的乘數效應。港澳在生物醫藥、金融服務等領域的制度優勢,與珠三角製造業基礎結合,正在形成類似波士頓生物技術集群的跨境創新生態。廣東力推的科研資金跨境流動破冰,其重要性不亞於歐盟「地平線計劃」打破國界藩籬的創舉。
站在《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綱要》發布六周年的歷史節點,這場創新發展大會正在改寫傳統產業地理版圖。當廣東的產業化能力與港澳的基礎研究優勢在制度創新催化下深度互嵌,一個能夠比肩東京灣區、紐約灣區的超級灣區已顯現雛形。這種融合不僅僅是物理空間的重組,更是制度突破、要素重組與價值重構的深層次變革,其孕育的生產力躍遷或將重塑全球產業競爭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