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正月初六(2月3日)夜,粵北南雄市百順鎮上演震撼一幕:兩條身披千支星火的香火龍在鑼鼓聲中騰空盤旋,以「雙龍戲珠」「跳龍門」等傳統舞姿穿梭街巷,引來萬人空巷。這場傳承三百餘年的國家級非遺「香火龍」表演,不僅為新春添足年味,更成為鄉村文旅融合的亮眼名片。
舞香火龍
火龍狂舞點亮新春夜
當晚7時許,百順鎮白竹片村鼓樂齊鳴,兩條長近十米的香火龍在數十名壯漢肩頭「活」了起來。龍身插滿1600餘支特製香火,舞動時火星飛濺如流星雨灑落,映照夜空宛若游龍戲火。村民沿街燃放爆竹迎龍,遊客緊隨龍隊「鑽龍身、摸龍尾」,爭相沾取「龍氣」。有廣州遊客感嘆:「第一次見香火龍,火光中舞動的龍影比煙花更震撼!」
雙龍戲珠
三百年非遺傳承不息
「老祖宗靠香火龍驅蟲避災,如今舞的是文化根脈。」國家級非遺傳承人曾憲林向本報揭秘,香火龍起源於清初百順蟲災頻發時期,先人夢得雙龍降世指點,遂以稻草紮制龍身,插香舞動祈福。公龍9.9米、母龍9米,暗合「地久天長」吉兆。每年正月初一至元宵,青壯年自發紮龍插香,僅龍身製作便需三天三夜。
值得關注的是,巡遊中「換香」環節掀起高潮——村民爭搶龍身未燃盡的香支,帶回家中供奉。「這支龍香能保全家平安!」七旬村民黃伯搶得頭香,笑得合不攏嘴。此習俗延續數百年,成為連接傳統與現代的獨特紐帶。
遠觀火龍靈動
非遺活化助推鄉村振興
自2011年「香火龍」躋身國家級非遺名錄,南雄市以「非遺+旅遊」模式盤活文化資源。今年春節,百順鎮推出「火龍主題遊」,吸引珠三角及港澳遊客超萬人次,帶動周邊民宿、農家樂爆滿。文旅部門負責人透露,正籌建香火龍文化體驗館,開發文創產品,讓非遺「活」在當下。
學者指出,香火龍承載客家人敬天法祖的集體記憶,其生生不息既靠村民自發傳承,亦得益於政府對非遺活化的政策支持。如今,這項古老民俗已化身文化IP,為粵北山區注入發展新動能。
當機械取代手工、屏幕淡化人情的時代,百順鎮的香火龍仍以最質樸的方式傳遞溫度。火光中,老手藝人與「90後」舞龍隊的默契配合,村民搶香時的歡聲笑語,正是非遺扎根鄉土的生命力所在。這場跨越三個世紀的「火龍之舞」,舞出了文化自信,更舞出了鄉村振興的新希望。(記者 潘紅 通訊員 李思番 盧萍)
頂圖:舞香火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