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5日,記者從廣州舉行的廣東省高質量發展大會「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厚培產業發展優勢」分論壇上獲悉,廣東十大戰略性支柱產業集群中,就有6個屬於傳統產業範疇。近年來,廣東堅持製造業當家,聚焦推進新型工業化、發展新質生產力,加快技術改造、數字賦能、設備更新,持續推動廣東傳統產業提質升級。
昔日的「廣貨傳奇」,今天依然風生水起
廣東傳統產業構成了現代化產業體系的基石,穩定支撐着廣東經濟的運行。這些產業在穩定增長、保障就業和穩定外貿方面發揮着舉足輕重的作用。
廣東省工業和信息化廳廳長涂高坤在當天論壇上的披露,汽車、石化、家電、輕工紡織、食品、鋼鐵、建材、機械等傳統產業,在廣東規模以上製造業增加值中的佔比超過七成,利稅佔比達到六成五,從業人員佔比更是高達七成五。在全國產量居首的160多種工業產品中,多數也來自這些傳統產業。昔日的「廣貨傳奇」至今依然保持着強勁的發展勢頭。
具體來說,廣東汽車產業在2024年的產量已突破570萬輛,連續8年位居全國之首。其中,新能源汽車產量超過360萬輛,滲透率已超過60%。石化方面,廣東已建成五大煉化一體化基地,原油年加工能力超過8000萬噸,涂料、合成洗滌劑以及塑料製品的產量均名列全國前茅。家電行業營業收入超過1.3萬億元,佔全國比重超過四成,全球佔比近三成,電視機、空調、廚房電器等產品的產量均位居全國第一。食品工業營業收入達到9000億元,飲料、醬油、精製食用油、預製菜等產品的產量也均居全國之首。現代輕工紡織產業集群規模已達到2.7萬億元,紡織服裝、造紙、家具、化妝品、珠寶等產業的產值和產量均在全國處於領先地位。同時,鋼鐵、水泥、玻璃、陶瓷等行業也在加快綠色化改造,廣東已成為全球最大的陶瓷生產和出口基地。
必須加大傳統產業創新平台布局力度
在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的進程中,廣東省對產業鏈供應鏈的「鏈式改造」數字化轉型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通過消費品工業的「數字三品」行動,已成功助力30多個細分傳統行業加快了數字化改造的步伐,促使超過4.4萬家規上工業企業完成了數字化轉型。同時,「人工智能+」技術的快速應用,也在為傳統產業的全面升級提供動力。至今,廣東已建立31家國家級智能製造示範工廠和10家「燈塔工廠」,其工業機械人的年產量超過24萬台(套),佔全國比重高達44%,連續五年在全國位居榜首。
在當日的論壇上,與會者認為廣東應致力於「老樹發新芽」的策略,推動傳統產業朝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和融合化的方向發展。
同時強調,需要增強創新平台的布局,積極推廣「先用後付」等新型科技成果轉化模式,並進一步加強「廠家新技能」的宣傳展示,以更有效地將新技術轉化為新產品和新場景。同時,開展「人工智能+」行動被視為推動轉型的關鍵,以此發掘更多賦能生產和生活領域的應用場景,並推進技術改造及「鏈式改造」的數字化轉型。此外,實施工業領域的碳達峰方案也是一項緊迫的任務,需加速綠色製造體系的建設,以提升工業產品的環保性。最終的目標是推動傳統產業與新興產業的深度融合,實現兩者之間的首尾相連、互為供需,以及新興產業與傳統產業的相輔相成,共同推進製造端、服務端和應用端的深度融合。(記者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