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回歲晚冰霜少,春到人間草木知。便覺眼前生意滿,東風吹水綠參差。」時光輪轉,又是一年立春時。作為二十四節氣之首,立春意味着新的四季開啟,「立」為開始,「春」則代表着溫暖、生長。
自古以來,「立春」之日便有頗多講究。春日到來意味着農耕的開始,古時候人們常在此時「鞭打春牛」,所謂春牛其實是用泥土塑的牛,民間有「造土牛以勸農耕」的習俗,土牛成了春天的象徵,鞭打春牛被稱為「鞭春」。
在中華傳統文化中,節氣節日也多和吃喝有關。立春吃春餅、飲春酒、喝春茶、釀春酒在民間也十分流行。種種習俗背後,體現的是人們對時令節氣的把握,更蘊含着人們對春日到來的期許與敬意。
宜賓地處四川南部,當地流傳着「請春酒」的習俗,是一種極具特色的飲食文化,源於明末清初,川南的百姓互請春酒,相互來往、交流感情。
「春酒三台」,既講禮節,又十分熱鬧。一台吃茶食;二台喝酒,香腸、臘肉等干盤子,配上釀的米酒,邊吃邊喝邊擺「龍門陣」;三台正餐,吃「九大碗」「土火鍋」,把聚會推向高潮。
一年之計在於春,於釀酒而言更是如此。好酒是釀出來的,更是「種」出來的。千年古醞傳承者五糧液,順應時令,遵守「道法自然、古今恆通、傳承發展、匠心善工」的傳統技藝,堅持「料必優、時必適、工必到、法必精」的古訓,將盎然春意融入酒液之中,精心釀造出每一滴醇厚甘美的高品質佳釀。
冰雪融化、草芽萌動,立春的到來意味着大地萌動,萬物復蘇,又將開啟新的一年的春種了。為釀出好酒,種出好糧,五糧液秉持「預防、把關、報告」三重管控理念,從糧食種植開始便以數碼化持續推進專用糧種植標準化、精準化、智慧化管理,從源頭厚植產品品質優勢。為種出道地好糧,五糧液更是依託四川省釀酒專用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開展品種選育和技術創新;通過技術指導、規範生產,培養種植能手……層層推進,讓「品質五糧液」落地生花。
除了抓緊春時種植,春天也正是釀酒的好時節,此時氣溫回升,釀酒所需的溫度、濕度都達到最佳。在宜賓,釀春酒的歷史由來已久,春回大地時,地處川南率先回暖的宜賓平均氣溫可達11℃到 18℃,這為微生物的生長繁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加之經過冬季雪水的淨化,春天來自岷江源頭的水質更優。在優質水源的助力下,「香氣悠久,味醇厚,入口甘美,入喉淨爽,各味諧調,恰到好處,尤以酒味全面而著稱」的五糧佳釀更見品質真章。
自唐代開始,戎州(今宜賓)便以一種用多種糧食釀製的「春酒」享譽全國。春酒採用古法釀造,氣溫適宜,釀出來的酒不易發酸、口感上乘、品質極佳,因而得名「春酒」。唐代詩人杜甫品嘗春酒之後,給出了「重碧拈春酒,輕紅擘荔枝」的讚譽。
歷經千年時光流轉,沿用傳統釀造技藝的五糧液依舊遵天時,把握制曲及窖池發酵等關鍵環節。據了解,20℃左右溫度,有助於喚醒活態釀造延續至今的五糧液古窖池群中數以億計的微生物,不間斷地將五糧中的有益物質轉化為乙醇及其他呈香呈味物質,更有利於提升白酒飲用口感的醇甜物質生成及酯類物質的形成,賦予消費者更加舒適的飲用體驗。
「春釀酒,柔如玉,貴如金」,春耕,夏作,秋收,冬藏,再到新一年的「春釀」。五糧液以匠心守初心,依舊遵天時,精心釀製出大地與時間的風味。(記者 羅婧今 通訊員 伍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