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刀魚是一種典型的洄游魚類,幼魚在黃河內成長,長大後順黃河到渤海生長、越冬。作為黃河入海口所在地,直到20世紀70年代,山東各地還常見黃河刀魚的身影。但此前由於沿黃生態環境一度惡化,黃河刀魚曾瀕臨絕跡。
2024年8月,山東省濟南生態環境監測中心的監測人員在黃河支流(浪溪河)中發現黃河刀魚。這是該中心繼2023年4月在黃河入海口捕撈到黃河刀魚後,首次在黃河流域濟南境內發現。
近年來,這種令人欣喜的發現頻見報端。泰安市東平縣東平湖中的全球極危物種——青頭潛鴨,泰山上發現山東省鳥類新紀錄種——黑喉鶇,微山湖水域出現了極危物種——桃花水母……對環境極為挑剔的珍稀物種重現山東,讓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的實踐跳脫於紙面抽象數據,生動、活潑了起來。
環境質量「看」得見
去年12月26日,第三屆全國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大比武比賽結果出爐,山東省獲得綜合比武團體第一名、輻射專項比武團體第二名的歷史最佳成績。獲獎人數、分項競賽第1名人數均居全國第一。
山東生態環境監測專業技術人員隊伍素質領跑全國背後,是全省一樁樁生態環境保護實踐積累出的豐富經驗。
位於魯蘇交界處的南四湖(微山湖、昭陽湖、獨山湖、南陽湖的總稱),是山東省第一大湖泊,也是南水北調東線工程重要的調蓄湖泊和輸水通道。如此重要的湖泊,也曾在無序開發中淪為「醬油湖」,有專家扼腕痛惜道「天下治污第一難」。
為了推進南四湖的綜合治理,2021年以來,山東省級財政落實資金23.69億元,支持流域4市推動水污染防治、雨污合流改造等工作。發行專項債券80.97億元,重點支持流域4市城鎮污水垃圾處理項目建設。流域各市實施的507個重點治污工程總投資達到299.4億元。
去年年底,經評估,南四湖流域水污染綜合整治三年攻堅戰圓滿收官。據報道:現在的南四湖,流域36個國控斷面、南水北調東線13個國控斷面以及省轄39條入湖河流優良水體比例實現「三個100%」。湖區內植物種類達656種、鳥類達314種,曾絕跡多年的水雉、白枕鶴、東方白鸛等珍稀鳥類重現。
放眼山東全域,為了護航生態環境保護,山東先後制定出台有效地方性法規16部、省政府規章3部,形成了涵蓋各環境要素的生態環境保護地方性法規和省政府規章體系。
同時,山東在全省布設了覆蓋大氣、水、土壤、噪聲、輻射、自然生態、溫室氣體等各要素和重點排污單位的1.9萬個監測點位,實時連續反映生態環境質量變化。1992個空氣自動監測站點建設延伸到鄉鎮(街道),593個斷面組成的地表水環境質量監測網絡覆蓋全省跨縣域河流,1655個土壤環境質量監測點位覆蓋所有縣(市、區),7783家重點排污單位13920個點位安裝自動監測設備,監控數量居全國首位。
「一煤獨大」成為歷史
能源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和動力源泉。作為一個工業大省,工業大省山東發展「綠電」的積極性有目共睹。
2024年是其能源結構發生歷史性轉折的一年,去年2月,山東全省煤電裝機佔比首次降至50%以下。當年6月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突破1億千瓦,成為東部沿海地區首個過億省份;當年10月份,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佔比達到46.90%,超過煤電成為全省第一大電源,山東「一煤獨大」的能源結構成為歷史。數據顯示:「十四五」以來,山東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規模以年均25%的速度快速增長,截至去年11月底,山東全省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達到10790.7萬千瓦,去年全年新增裝機規模超過2100萬千瓦,再創歷史新高。
「綠電」的快速發展,也直接推動了儲能這一新業態在山東各地落地生根。據悉,山東先後出台《關於促進我省新型儲能示範項目健康發展的若干措施》等一批創新支持政策,在國內率先建立儲能現貨市場交易機制,力推新型儲能快速發展。截至2024年底,山東全省新型儲能在運規模達到717.7萬千瓦,較2022年底增長了3.6倍。全球規模最大壓縮空氣儲能-中儲國能肥城30萬千瓦項目建成併網,世界最大的菏澤306萬千瓦壓縮空氣儲能基地正在開展前期工作;此外,飛輪儲能、熔鹽儲熱等新技術項目業已順利落地。
山東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能源局局長胡薄曾表示,在保障能源安全的前提下,明年山東將新開工一批核電、陸上風電、海上風電、光伏等項目,力爭新增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裝機2000萬千瓦左右。
青山不負人
市場的反饋不會撒謊,綠色產品往往更容易賣出高價。即便從產品等級和市場接受度來看,綠色發展具有顯而易見的現實意義,但踏上綠色發展的道路仍需要一往無前的魄力。
在江北名茶(日照綠茶)的產地——日照,僅「日照水庫EOD(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項目」一個工程,便要在2021年到2030年的10年間,累計投入23.9億元,用以構建1個水資源功能區、1個生態屏障區及4個生態農業板塊、1個生態漁業板塊、1個生態旅遊板塊、1個科技示範板塊「2區7板塊」。
人不負青山,青山不負人。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所帶來的紅利在投資初期便已彰顯出來。僅帶動就業一項,在48平方公里的輻射片區內,該項目便提供就業崗位10萬餘人次。
得益於環境改善,水庫周邊鱅魚單價提升了3倍,有機綠茶單價提升了2倍……雖說生態環境保護功在千秋、計在長遠,但被善待的環境卻已然改善了周圍人的生活。
在引以為傲的工業領域,去年,山東大力推進工業領域設備更新和技術改造,聚力實施高端化躍升、智能化改造、綠色化轉型、本質安全提升、優質設備供給5大行動,2024年前11個月,全省實施500萬元以上技改投資項目11954個,工業技改投資同比增長10.2%,青島、濰坊入選首批國家製造業新型技術改造城市試點,數量居全國首位。
為了更加精準、科學地防止污染,山東通過全省生態環境數據資源中心,累計匯聚各類數據383項410億條,每年為治污提供數據10.7億條,13個智慧監測應用場景入選國家級及省級優秀案例。(記者 侯寶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