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由山西省太原市文物局主辦,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太原市晉祠博物館承辦的「『晉祠·唐刻華嚴石經』學術交流會」在太原市晉祠博物館舉行。來自佛學、考古學、歷史學、文物保護、石刻藝術等多個領域的專家學者匯聚一堂,圍繞晉祠·唐刻華嚴石經展開深入研討,共同探索這一珍貴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之路。
晉祠·唐刻華嚴石經是我國古代石刻藝術的瑰寶,更是佛教文化的珍貴遺產,承載着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
本次學術交流會由太原市文物保護研究院二級文博研究館員常一民主持。會上,專家們各抒己見,從多個角度對晉祠·唐刻華嚴石經進行剖析。山東大學儒學高等研究院、《文史哲》編輯部的孫齊老師,以《<華嚴>石經知多少?》為題,對《華嚴經》隋唐五代刻石進行補充介紹,通過對比彭州九隴山、都江堰靈岩寺、隆堯宣務山等多地的《華嚴經》刻石,強調晉祠《華嚴》石經在時代和保存狀況上的獨特優勢,它是最早且保存最好的版本。
房山石經與雲居寺文化研究中心的賀銘老師,在《<風峪華嚴石經:拓片流散知多少》的發言中,指出《風峪華嚴石經》原藏於太原風峪溝風洞內,1941年移入晉祠保存。儘管難以確知其徙置晉祠前被拓印的具體情況,但據相關研究,其拓片在我國台灣地區和日本或有收藏。
山西省三晉文化研究會、武則天文化研究院的趙桂溟老師,以《淺談<晉祠藏華嚴石經>的整理研究與開發利用》為題,系統闡述了晉祠藏華嚴石經的文化價值、研究現狀、整理研究規劃以及開發利用構想,為後續的保護與利用工作提供了全面的思路。
此外,畢斐、姚國瑾、賈洪寶、常佩雨等專家也分別從不同學科領域出發,深入挖掘晉祠·唐刻華嚴石經的版本價值、史料價值、文獻價值等,針對研究過程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科學解決方案,並就其保護傳承、科學利用以及研究工作的方向與步驟提出了極具指導性的意見和建議。
此次學術交流會的成功舉辦,不僅深化了晉祠學研究,更為晉祠文化遺產保護注入了新動力。(牛建黎 劉宇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