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為人民」。回望2024年,深圳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認真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厚植為民情懷,創新開展城市規劃、建設和管理,在高質量發展中展現一流的宜居城市、樞紐城市、韌性城市、智慧城市魅力。
人與城雙向奔赴,城為民增益福祉。今天,讓我們翻開「2024深圳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大事」,入城市肌理,品街巷蝶變,訪萬家燈火,感融融暖意,共同見證深圳踐行人民城市理念展現的氣象萬千、幸福美好。
城市規劃建設管理繪就了山海連城壯美藍圖。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紅聲 攝
一、2035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獲批實施,「全球標桿城市」繪就藍圖
2024年9月26日,深圳首部陸海統籌、多規合一的城市發展空間藍圖《深圳市國土空間總體規劃(2021-2035年)》獲國務院批覆,明確深圳為經濟特區、國家創新型城市、現代海洋城市、國際性綜合交通樞紐城市,核心功能定位是全國性經濟中心、全國先進製造業基地、對外開放門戶、國際科技創新中心重要承載地。以實施2035國土空間總體規劃為統領,深圳加快轉變超大城市發展方式,築牢安全發展空間基礎,打造均衡發展、特色鮮明的「一核多心網絡化」城市空間格局、「1+7+N」全域創新空間格局、「四帶八片多廊」生態空間格局,深入推進深港、深中等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協同發展,高標準打造宜居、樞紐、韌性、智慧的全球標桿城市。
到2035年,深圳將打造「一核多心網絡化」城市空間格局。圖源: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二、城市規劃設計體系日臻完善,科學人文藝術精神愈加彰顯
加強城市規劃「一盤棋」統籌,建立健全「多規合一、多層細化、多域示範」的城市規劃體系,編制《山海城市特色風貌規劃設計導則》《片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設計導則》《完整社區規劃建設導則》和《民用建築新型基礎設施設計通則》《工業上樓建築設計通則》《新型產業用房(M0)建築設計通則》,形成「三導則、三通則」城市風貌和建築品質導控體系。注重山邊、湖邊、河邊、海邊「四邊」美感,聚焦0.5-5.0平方公里片區級精細化設計,高標準開展光明中心區、梅林關片區等一批重要功能節點城市設計,推動深圳唯一中國歷史文化名村鵬城村2035保護規劃獲批,科學人文藝術交融,城市精神愈發彰顯。
三、百平方公里連片開發區域劃定,城市規劃建設與房地產新模式加快構建
創新超大城市集中連片開發建設深圳實踐,堅持招商引資、產業培育與集中連片區域開發建設同步謀劃、同步推進,劃定72片約100平方公里集中連片區域,高規格舉辦招商推介大會,推出13平方公里首批招商用地,確保各類優質項目落得下、建設快、發展好。全年完成土地整備8.3平方公里,落地集中連片區域開發建設項目57個,拉動固定資產投資超3000億元,17個項目完成土地出讓,龍華區華南物流園片區、深汕高端電子化學品產業園等11個項目開工建設。堅持寶地寶用、集約發展,創新思路盤活存量低效土地,編制實施低效用地盤整和功能優化調整規劃,通過城市更新、土地整備、騰挪釋放等多元舉措,分類有序盤整全市約215平方公里低效潛力土地。規劃打造立體城市,編制實施《深圳市地下空間資源利用規劃(2024-2035年)》,以重點片區、軌道樞紐等為重點推進地上地下一體開發,空間分層出讓、三維地籍等改革試點獲自然資源部高度肯定,空間利用更集約、更高效。
深汕比亞迪汽車工業園二期鳥瞰。圖源:比亞迪
四、「20+20」產業空間前瞻布局,空間要素保障強大可持續
堅持實體經濟為本、製造業當家,印發實施《深圳市戰略性新興產業與未來產業空間布局規劃(2024-2035年)》和《深圳市20大先進製造業園區空間保障指引》,優化細化20大先進製造業園區空間範圍,統籌布局20大科技創新集聚區,規劃打造約525平方公里的「20+20」產業空間總體格局,全年圍繞「20+8」產業集群整備連片產業用地350.6公頃,供應產業用地313公頃,保障了商業衛星和空天智能創新中心、羅山科技園國際交流服務中心等重大產業項目落地,以強有力的要素保障支撐「工業第一城」向新向上。
到2035年,深圳將規劃建成約525平方公里「20+20」產業空間。圖源:深圳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
五、保障房籌集供應超額完成,城市宜居品質不斷提升
高標準編制全市居住空間、城中村改造等專項規劃,分類推進老舊小區改造,全市開工改造老舊小區202個,惠及居民約8.2萬戶,完成179個老舊小區改造,超額完成年度目標。全年供應居住用地151公頃,發布《深圳市建築設計規則(2024版)》,減少住宅公攤面積,出台優化住房限購、取消限售、取消限價等政策「組合拳」,推動房地產市場止跌回穩,全年新建商品住宅和二手住宅網簽成交超過10萬套,同比增加47.2%。堅持跟着產業園區走、跟着大型機構走、跟着軌道交通走、跟着盤活資源走的「四跟」發展策略,加大保障性住房用地供應力度,全年建設籌集保障性住房10.5萬套(間)、供應8萬套(間),加快構建「一張床、一間房、一套房」多層次住房供應結構。全國首創「房屋交易+公積金提取」聯辦、存量房跨行「帶押過戶」資金免費託管、商轉公「零材料」辦理、公積金直付租金等便民服務,實施租房100%提取階段性政策。與中山、東莞、惠州、梅州、汕尾五城達成協議合作,實現住房公積金異地互貸、繳存互認。
元芬村改造升級後,人居環境及公共配套顯著改善。深圳特區報記者 賴犁 攝
六、726公頃公配基建用地保供,15分鐘社區生活圈惠民生
聚焦幼有善育、學有優教等民生社會事業,高標準編制面向2035年的基礎教育、醫療、養老服務等布局專項規劃,完善社康服務中心、社區醫院等規劃建設標準,加快構建全民、全齡友好型15分鐘社區生活圈。全年供應公共服務和城市基礎設施用地726公頃,占各類建設用地供應比重60%,有力保障了香港中文大學(深圳)醫學院、第三十高級中學、茜坑水廠改擴建、彩梅立交改造等一批重大民生基礎設施落地。編制給水系統、綜合管廊、電力設施及高壓走廊等專項規劃,深入推進全行業廁所革命,完成公廁建設規範、管理規範修訂,加強公廁適老化、適幼化改造,全市新建改造公廁100座,公廁無障礙綜合配置率達60%以上,深圳「公廁永遠有紙」「超級乾淨」「一廁一景」屢登網絡熱榜、廣受好評。
深圳人才公園二期開園,其中兒童遊樂場所打造海洋主題「嬉樂灣」。圖源:人才公園二期設計單位
七、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595.1公里,交通樞紐能級躍上新階
3號線四期、7號線二期、11號線二期、12號線二期、13號線一期南段等5條地鐵線路通車運營,全市城市軌道交通運營總里程595.1公里,客運量單日最高達1188萬人次,全年累計達31億人次,均創歷史新高。深圳機場旅客吞吐量6147.6萬人次,同比增長16.6%,單日最高達20.8萬人次、單月最高達566.7萬人次,打破歷史最高紀錄。貨郵吞吐量188.1萬噸、同比增長17.6%,達到歷史最高水平。新開國際及地區客貨運航線19條,累計達89條,新開深圳至墨西哥航線成為中國民航距離最長的直飛國際客運航線。機場三跑道、T1和T2航站樓等項目穩步推進。深圳港集裝箱吞吐量3338萬標箱、同比增長11.7%,增幅為近十年最高值,穩居全球第四。新增組合港航線6條、內陸港4個,組合港內陸港總數增至62個。「渝深港圖定班列」入選全國集裝箱鐵水聯運品牌線路培育典型案例。首次獲批內陸港啟運港退稅政策,啟運港擴大至5個深圳內陸港、44個海港啟運港。
深圳寶安國際機場。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羽潔 通訊員 謝雄生 岳博 攝
八、深中通道踏浪海天,粵港澳大灣區協同發展加速推進
全球首個集「橋、島、隧、水下互通」為一體的超大型交通工程——深中通道於2024年6月30日開通運營,深圳至中山的車程最快縮短至約30分鐘。深中通道通車以來日均車流量超8萬車次,單日最高車流量達16.7萬車次。新開深中、深廣兩地跨市公交,日均運送乘客超8000人次。投用深中、深江航空港和南沙城市候機樓,開通深中、深江機場快線,吸引超20萬人次珠江西岸城市旅客來深乘機、同比增長超230%。聯合中山市共同印發《深入推進深圳-中山規劃一體化行動方案(2024-2025年)》,強化設施連接、規劃銜接、空間對接,珠江口東西岸一體化發展新格局加快構建。
深中通道。深圳特區報記者 周紅聲 胡蕾 劉羽潔 攝
九、重點區域交通治理成效顯著,超大城市路網運行均速領跑全國
印發實施《深圳市綜合交通體系規劃(2023-2035年)》,發布《深圳市綜合立體交通網規劃方案(2024-2035年)》,完成158個樞紐、口岸、學校醫院等重點區域交通綜合治理,打通斷頭路31條,新改建自行車道超700公里、累計達4415公里,新劃設地鐵出入口周邊等道路範圍內電動自行車停放區域1100餘處。以「軌道交通為主、地面公交為輔」為原則優化調整公交線路130條,新開特色服務公交線路324條,公交客流強度1.17人次/公里、同比增長9.63%。根據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城市交通基礎設施監測與治理實驗室、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百度地圖發布的《中國主要城市道路網密度與運行狀態監測報告(2024)》和《2024年中國主要城市通勤監測報告》,深圳路網密度保持全國第一,成為人口千萬以上的超大城市中通勤者能夠在45分鐘內由居所到達工作地比重最高、高峰時段交通運行速度最快的城市。
深圳地鐵開通20周年累計服務客流超206億人次,圖為「海景地鐵」深圳地鐵11號線。深圳特區報記者 劉羽潔 攝
十、國際紅樹林中心在深揭牌,城市全球形象新名片璀璨亮相
2024年11月6日,國際紅樹林中心成立協定簽署儀式在深圳成功舉辦,首批18個成員國代表共同簽署協定,國際紅樹林中心正式進入實體化運行,成為落戶深圳的重要國際組織。以國際紅樹林中心建設為牽引,深圳加快打造國際一流的濱海濕地城市和生物多樣性友好城市,全面加強生態保護治理國際交流合作,舉辦2期紅樹林保護修復國際研討班,與馬達加斯加、柬埔寨簽署紅樹林保護修複合作協議,編制完成《深圳市濕地保護規劃(2024-2035年)》《深圳市野生動植物保護規劃(2024-2035年)》,全年完成紅樹林營造17.48公頃,建設自然教育中心(自然學校)47個,豐富的自然體驗課程服務市民近10萬人,紅樹講堂跨學科融合實踐等兩項自然教育活動榮獲第十二屆「梁希科普獎」,全民守護生態的共識加速匯聚。
2024年11月6日,國際紅樹林中心成立協定簽署儀式在深圳舉行,首批18個成員國代表共同簽署協定。深圳特區報記者 何龍 攝
十一、山海連城計劃貫城串趣,綠美深圳畫卷悠然鋪展
縱深推進山海連城綠美深圳生態建設,新建提升光明科學公園、人才公園二期、鹽田疊翠湖郊野公園等35個公園,全市公園總數達1320個。利用閒散小微綠地「見縫建園」,建設社區共建花園100個。完成10個綠美廣東示範點建設,新增種植樹木65萬株,新增立體綠化31萬平方米,初步打造形成小三洲、後海等10處連片成規模特色賞花地。開展竹子林山廊整治等43個生態修復項目,鯤鵬徑一號橋入選廣東省生態保護修復典型案例,新增生態修復面積26.71平方公里。綠道、碧道、騎行道、步行道串聯成網,新建提升綠道308公里,打造特色步道40條,「鵬城萬里」戶外步道總里程達3600公里以上,鯤鵬徑榮膺2024年全國十大登山戶外運動特色目的地之一。編制《深圳市休閒騎行道專項規劃(2025-2035年)》,規劃構建覆蓋全市超1000公里全域騎行網絡,固戍碼頭-上步碼頭濱海休閒騎行道西段50公里實現貫通。發布全國首個紅樹林碳匯地方標準,紅樹林保護碳匯全鏈條交易獲評國家生態產品價值實現典型案例,聯合恩平市完成紅樹林保護碳匯跨區域首拍。
深圳西部濱海騎行道50公里全線貫通。圖源:活動主辦方
十二、海洋新興產業快速增長,全球海洋中心城市動能澎湃
現代海洋產業體系加快構建,海洋經濟增加值預計同比增長8%。南海東部油田連續3年高產穩產油氣超2000萬噸。海洋電子信息、水下機器人等新興產業增長較快。涉海重點項目進展明顯,深中通道、媽灣跨海通道正式通車,國家遠洋漁業基地揭牌運營,深圳海洋大學東校區工程封頂,深圳港鹽田港東作業區、西部出海航道二期加快建設。海洋科技取得新突破,完成全球首次深海採礦6000米級海試,實現海上風電驅動海水制氫,我國首個LNG冷能養殖「藍色糧倉」喜獲豐收。成功舉辦中國海洋經濟博覽會、深圳國際漁業博覽會、國際深海科學技術大會。海洋治理空間持續拓寬,深化粵港澳大灣區合作,獲批兩項聯合國「海洋十年」項目(計劃)。
南海東部油田連續3年高產穩產油氣超2000萬噸。圖源:中國海油深圳分公司
十三、重大建築科技創新平台落地,建築綠色化工業化智能化升級
住房城鄉建設部全屋智能重點實驗室、質量評定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粵港澳大灣區中心)、低碳建築工程技術創新中心等4個全國重大建築科技創新平台落地深圳(全國共15個)。新開工裝配式建築占新建建築面積比例達54.5%,居全國前列。智能建造試點項目124個,項目數量和綜合評估成績位列全國第一,28條舉措被納入全國發展智能建造可複製經驗做法清單。大力推動BIM報建和研發應用,鵬城實驗室一期等5個項目入選廣東省智能建造新技術新產品創新服務範例,南方醫科大學深圳醫院二期工程等4個項目入選2024年深圳市智能建造試點項目。推進73個高星級綠色建築項目建設,全年新增綠色建築2300萬平方米,天大佐治亞理工學院獲亞太經合組織APEC第六屆能源智慧社區倡議(ESCI)最佳實踐獎低碳示範城鎮類別金獎,深圳理工大學、深圳大學西麗校區科研樓等45個項目應用光伏一體化(BIPV)、「光儲直柔」技術。
粵港澳大灣區量子科學中心航拍圖。深圳特區報記者 楊浩翰 攝
十四、科技之光點亮現代治理,城市運行更智慧更韌性更高效
以實景三維數據為底板,建立覆蓋「空中、地面、地下、海洋」的四維時空數字底座,打造全市域統一時空信息平台,助力智慧城市建設。建成投用河套、前海智算中心和智慧城市算力統籌調度平台,發布全球首個低空智能融合系統SILAS先鋒版,編制低空航空器起降設施布局規劃,建成低空起降設施443個,新開通無人機物流航線94條、累計達250條,低空無人機載貨飛行77.6萬架次、同比增長27%。在全市公園打造無人機巡航、智能割草、無人觀光車、智能淋浴等30種管理服務場景200餘處。深圳公共智慧停車平台上線運行,全市近9000家經營性停車場、267萬個停車位數據全量接入、動態更新,日均為270萬人次提供停車場位置、空餘車位數、收費標準、開放時段等停車動靜態信息查詢及導航等服務。深入開展智能網聯汽車「車路雲一體化」試點,新增開放測試示範道路1162公里,累計達2000公里。
深圳低空經濟應用場景豐富。圖源:東部通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