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政協委員、香港島各界聯合會會長 周厚立
新一份施政報告「改革」達41次,若連同「變革」、「革新」等更有48次,即平均約3分半鐘便再重提;行政長官李家超強調在守正創新、求進求變的同時,須提防「興一利亦生一弊」的可能性,要牢記改革必要,「亦謹記不是為改而改,不能破壞原好的成功基因元素。」施政報告提出取締劣質「劏房」、科技人才、低空經濟等,方向可取。
清劣質劏房 聚天下英才
本港約22萬人居住在約11萬個「劏房」單位,當中很多的居住環境很不理想,由財政司副司長任組長的「解決劏房問題」工作組因而成立。說到劏房,過去十年衍生不同問題,劏房以及山邊木屋、天台屋、籠屋和臨時房屋區,在香港各區湧現,不少劏房單位面積少於100平方呎,起居飲食擠在狹小空間,通風不良、衛生環境欠佳,尤其是對兒童心理發展有不良影響。施政報告宣布「劏房規管框架」,符合面積、通風、消房等最低要求的劏房,可登記為「簡樸房」。施政報告制定「簡樸房」標準是解決「劏房」問題的務實之舉,為最終「告別劏房」邁出堅實的一步。但期望當局能以更長遠的視角,透過加快市區重建從而改善本港市民的生活質素。取締劏房是扶貧的政策之一,未來會有簡約公屋等數萬間短期房屋供應,可以應付到由劏房搬出來、最有需要協助的市民,從而令政府可以清除最劣質劏房。
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香港「建設國際高端人才集聚高地」。施政報告公布一系列有關吸引人才的加強措施,包括更新「人才清單」,進一步對應香港八大中心範疇的所需人才;擴大「高才通計劃」的大學名單;通過「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主動邀請頂尖人才來港發展等,擴充人才庫,滿足香港的發展需要。政府也會在優秀人才入境計劃下增設機制,主動邀請頂尖人才來港發展,以及延長本港大學大灣區校園畢業生來港就業試行安排兩年。政府也計劃在全球推廣「留學香港」品牌,以獎學金等吸引更多境外學生尤其東南亞國家聯盟、其他「一帶一路」國家學生來港升學。人才競爭已經成為綜合實力競爭的核心,香港要善於發揮「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人才制度優勢,廣開進賢之路、廣納天下英才,香港才能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
拓低空減酒稅 興利免弊
譬如低空經濟,政府曾說香港地方密集,高樓大廈多,低空經濟涉及飛往不同區域,牽涉安全問題,例如航道、海事及信號,亦要有相關配套,因此需要研究。但施政報告提到政府將成立工作組,發展「低空經濟」。政府將開拓無人機應用,包括無人機配送、測量、建築保養、航拍、匯演和搜救等;當局將修訂法規,放寬「超視距飛行」和無人機重量和載貨限制等,並發展空中遊覽,與內地商討共同建設低空跨境航線等。
施政報告公布前,放寬烈酒稅的消息引起爭議,醫學界擔心酗酒危害市民健康。施政報告公布後將烈酒分成兩級徵稅,對於進口價200元以上的烈酒,200元以上部分的稅率由100%大減至10%,而200元及以下部分及進口價在200元或以下的烈酒,稅率則維持不變。這個方案將不影響八成半烈酒的價格,既符合政府希望促進高端烈酒貿易的用意,又兼顧了公共健康的考慮,大概避免了「興一利亦生一弊」。減烈酒稅可以鞏固香港作為國際名酒交易的集散中心地位,又可以搞活夜市,不少高收入人士都喜好飲酒,提供較低稅率的烈酒,有助帶動存酒、物流及保險等方面的經濟市場,其他海外買家買酒後,亦可以將酒儲存在本港,日後再提取。對香港而言,推廣中國酒文化不僅能提升本地文化氛圍,更能為本地帶來商機。
打公屋濫用 助青年置業
在打擊濫用公屋方面,房委會上兩個年度已收回5000個被濫用和違反租約或房屋政策的公屋單位。房委會明年1月會推出「善用公屋資源獎勵計劃」,為提供確切情報舉報濫用公屋的人士提供獎賞,找出更多濫用個案。據了解,若有證據可令政府成功收回單位,舉報人士可獲3000元獎勵。房委會鐵腕打擊公屋濫用,鼓勵市民提升公屋資源運用效率。
本來的規則定明,申請人只可投資股票、債券等及非住宅房地產等。施政報告放寬俗稱投資移民的「新資本投資者入境計劃」門檻,即日起容許投資住宅物業,物業成交價須為5000萬元或以上,投資於房地產獲計算入投資總額上限為1000萬元。以前的政策投資範圍不包括豪宅,新政策一定對豪宅市場有幫助,亦有其他政策配套,例如家族辦公室及邀請基金來港有免稅優惠等,吸引高資產值的富豪來港落地投資。
施政報告明確提出在資助房屋當中特別為40歲以下青年家庭及一人申請者分派多個號碼,另為其予以1500個申請配額。相信這是政府綜觀大局,深思熟慮後的決策。新措施將增加各類連續兩次向隅居屋申請者「中獎」機會,例如青年家庭白表申請者額外加一個及兩個抽籤號碼,「中獎」機率分別增40%及60%;青年一人白表申請者額外加一個抽籤號碼,「中獎」機率則增10%。至於其餘屢次向隅申請者,額外加一個抽籤號碼後「中獎」機率將增50%。透過支援青年置業的舉措,足見政府盡力擊破青年「上樓難」的魄力。
隨着這份以「齊改革同發展,惠民生建未來」為主題的施政報告發表,可以說香港已展開了一場改革大辯論。但不只「說」改革,更重要的是「做」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