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商報
-- 天氣
【書山有路】講好毛筆的中國故事

【書山有路】講好毛筆的中國故事

責任編輯:副刊 2022-12-28 18:27:53 來源:香港商報副刊

作者:鮑渤,資深傳媒人,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成員

 毛筆是燦爛的中華文明的載體。個人認為,中國人發明的毛筆與筷子,比「四大發明」影響更為深遠。試想,當今十四億人哪天不用筷子?在西風東漸引入鋼筆之前,國人寫字哪天不用毛筆?

 毛筆承載着中國人獨有的文化記憶和審美情趣。晚清以前,毛筆是與中國百姓日常生活結合得最緊密的文化工具,對經國治世的皇帝而言更甚。大約在公元前六百年,晉成公就說過,「治世之功,莫尚於筆,能舉萬物之形,序自然之情。即聖人之志,非筆不能宣,實天地之偉器也。」

 就像兩小根筷竹撐起了整個中華民族的飲食天地,毛筆也是極簡實用的典範。用動物的體毛梳紥成筆頭,黏接在筆桿上,就足以成為書寫千秋大業的工具。

 中國的文化人都知道「蔡倫造紙,蒙恬造筆」之說。但事實上,早在新石器時代的晚期,也就是距今四千到五千年前,中國人已經在使用毛筆了,不過這一時期的功能是毛刷多於書寫。後世出土的彩陶,能夠看到線條有筆頭分綹畫過的痕跡,在一些圖案中亦能明顯看到筆尖開叉的痕跡。

 有實證可考的毛筆,起源於大約公元前1600年。迄今出土的毛筆可追溯至戰國時代,兩桿毛筆分別在湖南省長沙的左家公山戰國楚墓、河南省信陽長台山楚墓被發現。

 西方人也用大型鳥禽的羽毛製筆,最為人所知的是鵝毛筆,但不論是發明的年代以及種類,遠非中華毛筆可比。更重要的是,毛筆之於中國人,不僅僅是書寫工具。書法作品足以體現中國人的精神氣質和民族性格。蘇東坡有一則關於書法的著名論斷,那就是「書必有神、氣、骨、肉、血,五者闕一,不為成書也」。

 歐洲人開始是用天鵝羽毛製筆,但因天鵝稀有且昂貴,難以普及,其後用烏鴉、老鷹、貓頭鷹、火雞等。這類禽鳥的羽毛經過脫脂、硬化處理之後,可削切筆尖,在大約西元700年時普及。1810年,西方發明了金屬筆尖的沾水筆、鋼筆及更後期的原子筆以後,羽毛筆作為書寫工具逐漸沒落。

 孔夫子所處的春秋時代,已經有現代形狀的毛筆。所以我們只能說,蒙恬是毛筆的改進者而不是發明者。鎮守北疆時,蒙將軍見匈奴以獸毛沾顏料繪圖,因而受到啟發,以處理過的兔毛書寫戰報。

 秦朝確實是毛筆進化的重要時期。秦始皇吞併六國一統江山,同時也統一了中國的文字,毛筆在那個時期不僅穩固了獸毛及竹管的基本形態,還形成筆桿尾端被削尖的特點,這使得秦時的毛筆多了一項簪髮的功能。

 到了漢代,筆頭不僅用兔毛、羊毛,狼毛、鹿毛、狐狸毛也混合使用,首次出現了「兼毫」概念。東漢人蔡邕寫了一本書叫《筆賦》,對毛筆的選材、性能,開始有詳細的記載。

 習慣寫字的人都知道毛筆是否好用,盡在筆毫;是否高檔,端看筆管。漢朝的時候,皇帝用筆十分考究。據《西京雜記》記載,「天子筆管以錯寶為跗,毛皆秋兔之毫,官師路扈為之。以雜寶為匣,廁以玉璧、翠羽,皆直百金」。也就是說,西漢皇帝用的毛筆,筆桿鏤金,寶石鑲嵌在筆跗(筆桿與毛之間的部分),筆毛採集自秋天的兔子,柔軟細膩,且由工匠首領路扈(西漢御用製筆大師)擔綱。筆匣裝飾有各種寶石,輔以玉璧和翠色的羽毛,故而價值百金。

 三國演義及魏晉南北朝,在中國書法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國際史學界久負盛名的日本學者川勝義雄曾經把此時期形容為「華麗的黑暗時代」。因為時世紛亂,英雄豪傑得以大顯身手,文化事業百花齊放。不僅催生了書聖王羲之、空前絕後的「中國書法第一家族」,還出現以筆和墨汁工藝聞名後世的「韋誕筆」。北魏的賈思勰在《齊民要術》對此有專門介紹。

 書法作為「群眾藝術」,在「司馬晉」治下得到空前普及,楷書以「新銳」面目粉墨登埸。繪畫藝術的發展雖然沒像書法那樣產生由量變到質變的飛躍,但由於整個社會文藝氣息瀰漫,崇佛思想上揚,國畫的風格也在生成並走向多元。

柳公權楷書書法作品。

 造筆技術在唐代達到高峰,同時也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鼎盛時期。這時的毛筆以安徽省涇縣、六安最出名。因古代屬於宣州(今日的宣城),所以稱為「宣筆」。其中的「鼠須筆」、「雞距筆」都以筆毛的堅挺而視為上品。唐宋時期的諸葛氏、呂道人、汪伯立等名家,把宣筆的精湛工藝推到天下獨尊的地步,被朝廷列為貢品。

唐代書法家柳公權。

柳公權書法作品。

 宋代以後,造筆工藝更為精良,產地也遍及江南一帶,尤其是浙江湖州,直到明、清,都是全國製筆的中心。此時期筆工巧匠輩出,筆桿雕鏤藝術也達到了精美絕倫的地步。發展到元代,浙江的吳興出現了一批包攬「御用筆」之名家,包括馮應科、張進中、沈日新。

 由於龍顏大悅,聲譽鵲起,「湖筆」有取代「宣筆」之勢。元朝時期的書畫家泰斗趙孟頫,正是湖州人氏。他用筆非常講究,並且潛心收集製筆的秘笈。趙孟頫後來將書法創作所感悟到的用筆之道,傾囊相授青年工匠陸文寶,使之成為當時首屈一指的製筆名家。

 到了明、清時期,以銷售湖筆、宣筆為招徠的筆莊開遍大江南北。製筆的原料亦豐富多彩,以筆之三性剛(硬毫)、柔(軟毫)、中(兼毫)論,剛者可用兔、狼、熊、鹿、狸、鼠、獾的毫毛及豬鬃。柔者可用半毫、雞絨、嬰兒胎髪。中者可採用兼毫,亦即羊、狼、兔毫的配搭,最常見的有「五紫五狼毫」、「七紫七狼毫」、「白雲」等。

 至於筆桿子,除了傳統的竹木管,還用金、銀、瓷、象牙、玳瑁,譬如萬歷年間的檀香木雕、青花瓷筆管、清代的嵌螺鈿、粉彩瓷龍紋、象牙雕刻等筆桿。

 由是觀之,中國作為毛筆的原鄉,相比於西方的鵝毛筆,除了發明年代更為久遠,亦顯得多姿多彩,篆、隸、草、楷蔚為大觀。因為毛筆,中文的書寫演譯成為博大精深的藝術,這是人類社會千百種語言文字的唯一。

 

毛筆以動物毛紥成筆頭,再黏接在筆桿製成的。

 

責任編輯:副刊 【書山有路】講好毛筆的中國故事
香港商報PDF
股市

友情鏈接

承印人、出版人:香港商報有限公司 香港商報有限公司版權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複製或轉載。 Copyright © All Rights Reserved
聯絡我們

電話:(香港)852-2564 0768

(深圳)86-755-83518792 83517835 83518291

地址:香港九龍觀塘道332號香港商報大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