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和旅遊部日前公布新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名單,龍崗區坂田街道永勝堂舞麒麟第六代傳人張志明榮登榜單,成為該區首位獲此殊榮的非遺傳承人。這項承載着280年嶺南文化的民間藝術,正在深圳東部綻放出新的時代華彩。
十八般武藝煉就「麒麟王」
在坂田街道文體中心訓練館內,68歲的張志明正帶領弟子排練新編套路。隨着鼓樂節奏變換,他手持麒麟頭騰挪跳躍,鬚髮皆白的老師傅展現出"伏、臥、騰、躍"的矯健身姿。「從扎馬步練功到掌握108種步法,我花了整整50年。」作為深圳現存最完整的傳統麒麟舞流派,永勝堂獨創的"麒麟十八跌"融合南拳技法,每場表演需動用18種兵器、演奏12種傳統曲牌。
坂田永勝堂舞麒麟肇始於清乾隆年間,其「青鼻白牙金角」的麒麟造型、融合廣府與客家特色的「武麒麟」表演體系獨具一格。2011年被列入國家級非遺名錄後,張志明創新推出「青少年研學營」,在坂田11所學校開設非遺課程,培養出200餘名「娃娃傳人」。疫情期間,他更帶領團隊開發出全球首套「居家麒麟操」,網絡點擊量突破800萬次。
「非遺+科創」激活傳統IP
作為永勝堂舞麒麟的發源地,坂田街道投入1500萬元建成全國首個麒麟文化主題館,運用全息投影技術還原清代麒麟會場景。街道聯合華為河圖團隊開發的"AR麒麟導覽系統",遊客掃碼即可觀看虛擬麒麟在城中村巷道舞動的奇觀。今年文博會期間,搭載智能芯片的「發光麒麟頭」文創產品單日銷售額達23萬元。
坂田街道相關負責人介紹,依託「龍崗有商機」產業培育計劃,已形成舞麒麟主題餐飲、研學旅遊、影視授權等產業鏈。由永勝堂參與設計的《麒麟山海經》動畫電影即將登陸暑期檔,其衍生的NFT數字藏品在阿里拍賣平台拍出18萬元高價。在黃金山公園建設的「麒麟文化街區」,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文旅打卡新地標。
非遺沃土滋養產城融合
龍崗區近年構建「一街道一非遺」生態體系,坂田街道通過「麒麟文化節」年均吸引遊客超20萬人次,帶動周邊商圈消費逾5000萬元。街道創新推出的「非遺共享工坊」模式,已孵化出麒麟主題咖啡館、麒麟舞健身操工作室等8個創業項目。在剛啟用的坂田國際藝術中心,永勝堂舞麒麟與蘇格蘭風笛展開的「中西對話」專場演出引發熱議。
非遺保護體系築牢文化根基
龍崗區現有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37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5項,建立起了「傳承人+傳習所+生產性保護」三位一體保護機制。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以此為契機推進「非遺在社區」行動計劃,年內新建3個街道級非遺工坊,培育不少於50名青年傳承志願者。布吉街道的72歲客家涼帽製作技藝傳承人張偉堂,也是龍崗非遺著名非遺文化傳承人。他目前已培養出6名學徒,最年輕的弟子陳曉雯是「00後」產品設計師。「希望能把涼帽元素融入現代服飾,讓年輕人戴着客家文化走向世界。」手握新鮮出爐的國家級傳承人證書,這位非遺守藝人的眼神里透着篤定。在龍崗這片創新熱土上,古老技藝正書寫着新的傳奇。
「非遺經濟」激活傳統技藝商業基因
緊扣「龍崗有意思、有商機」的區域發展理念,龍崗區創新推出「非遺+」產業孵化計劃,近三年累計投入2300萬元專項資金,建成大田匠作村非遺產業基地、甘坑古鎮二十四史文獻展非遺IP轉化中心等6個特色平台。通過「傳承人+設計師+電商團隊」結對模式,成功孵化出麒麟醒獅潮玩、客家茶果預製菜等12個非遺商業品牌,帶動相關企業年銷售額突破1.2億元。
在龍崗,非遺與科技深度融合的探索尤為亮眼。全國首個客家涼帽技藝數字孿生系統已獲國家版權登記,通過區塊鏈技術為每頂涼帽生成專屬數字證書。街道聯合華為雲開發的「非遺資產包」,吸引8家文化科技企業參與二次開發,衍生出智能竹編機器人、AR涼帽化妝鏡等創新產品,在文博會現場達成意向訂單超600萬元。
目前,龍崗區打造的「一街一品」非遺生態圈成效顯著,坂田麒麟舞、布吉客家涼帽技藝街、百年客家茶街、平湖紙龍舞廣場等特色載體,年均吸引研學游、親子游團體超15萬人次。依託非遺項目開發的7條工業旅遊路線,去年帶動周邊餐飲、住宿消費達8600萬元,真正實現「有意思的文化體驗」向「有商機的產業價值」進化。(記者 李溪)